现在基本上成了发啥被夹啥:
![]()
![]()
![]()
不能说现实,那今天就说点儿历史,看看这个发明能不能打败诺贝尔奖。
1984年初,哈尔滨市公交公司司机王洪成(文化程度小学肄业)宣称发明了“洪成燃料母液”。他声称,只需在清水中添加少量母液,即可制成热值相当于汽油的“水基燃料”,成本低廉且无污染。
![]()
在公开演示中,王洪成将水、少量油与母液混合,点燃后正常燃烧,并成功驱动汽车与发电机。多家媒体迅速报道此事,称其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事件由此引发全国关注。
次年,1985年,王洪成寻求科学机构认可,找到了关键支持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吴林(任职至1987年)。吴林以学校名义组织“权威鉴定会”,邀请多名专家参与验证。
![]()
随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机构出具多份鉴定报告,结论为“燃料热值高、燃烧充分、性能稳定”,并由专家签字盖章。这些报告具有官方色彩,为王洪成的发明增添了科学背书。
与此同时,质疑声音迅速出现。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等科学家从1985年起明确指出,该技术违反能量守恒定律,无法实现“水变油”。他们通过学术会议和内部报告强调,演示结果依赖化学助燃剂,无法大规模重复。然而,吴林及支持者以“国家利益”为由,直接反对这些质疑。吴林在鉴定会上公开表示:“任何阻碍国家重大发明的言论,都是在打击民间科技热情。”哈工大组织的会议文件中进一步写道:“质疑者应停止干扰,以免影响国家能源安全和自主创新。”类似表述出现在官方通报中,质疑者被指责为“保守势力”,他们的报告遭到压制,新华社内部质疑文章也被要求修改。
1987年,事件进一步升级。国家计委拨款60万元用于研究,国防科工委授予王洪成大校军衔。多家公司成立,全国超百家企业投资逾亿元。此时,支持者对异见的压制更为系统化。吴林在一次高层会议上强调:“当前正值改革开放关键期,任何违背‘创新优先’原则的反对,都是对国家利益的损害。”媒体报道同步跟进,称何祚庥等人的观点“脱离实际,阻碍中国第五大发明”。结果,反对意见被边缘化,中央领导甚至批示肯定该项目,推动产业化进程。
进入1990年代初,骗局开始显露端倪。1991年起,新华社记者等媒体人顶住压力,持续上报问题。1993年,大规模工业验证中,王洪成的母液彻底失效,无法重复生产。面对这些事实,支持者仍试图辩护。1995年3月,何祚庥院士等41位科技界全国政协委员联名上书中央,请求彻查“水变油”项目,指出现有背书过程存在“以国家利益名义压制科学验证”的问题。
![]()
4月,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杨士勤与吴林一同组织实验测试,“证实”王洪成“水变油”的真实性,并以哈工大名义出具报告。随后,杨士勤与吴林联名10位教授上书中央领导,保证水变油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请求立项研究,并强调“质疑者良莠不分,污蔑哈工大支持伪科学”。杨士勤在内部会议上进一步表示:“当前批判伪科学风暴中,我们必须坚持真理,支持科技创新,以国家能源战略大局为重。”这些行动进一步边缘化了异见,推动了更多资源投入,但也加剧了事件争议。
1996年1月,王洪成被捕。司法调查确认,母液系普通化学品掺杂,演示依赖预混材料与欺骗手法。1997年11月,他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
吴林与杨士勤等背书者虽未受刑事处罚,但学术声誉严重受损,哈尔滨工业大学形象也受到持久影响。据官方统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亿元,包括拨款、投资及相关信誉损害。
此案显示,在“国家利益”名义下,对科学异见的系统性压制,导致资源严重浪费。历史档案证明,能量守恒定律等基本原理最终还原了真相。
然而,揭穿这个谎言的过程竟然耗费了长达十多年的时间。自1984年起至1996年止,他的“水变油”骗局竟然持续了整整十二年,期间涉及了众多学者、媒体、企业以及政要……
真心感谢每位打赏的朋友
留言请理性讲技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