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突然转凉
大家赶忙翻出了衣柜里的外套
还有人奔向火锅店
想靠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驱寒保暖
可是你知道吗?
中国古代就已经有火锅了!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从寻常的锅碗瓢盆、一饭一蔬
到恢宏的祭祀重器、信仰图腾
就让著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王仁湘
带领我们穿越千年
解开华夏文明的密码
中国古代已有火锅?
从考古成果来看
王仁湘认为
华夏先民最早掌握的烹饪技术是烤
在没有陶器的时候
先民会把食物直接放在火上烤
这个方法比较原始
但是味道确实不错
现在人们还是很喜欢吃烧烤
可能也与此有关
而等陶器发明出来
煮就比较普遍了
据推算,大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
华夏先民就用陶釜来煮东西了
“我们在江西万年仙人洞的新石器遗址里就发现过陶釜,它做得比较简单,下面是圆底,可以直接放到火塘里煮。这被认为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炊具实物之一。后来人们用三块石头当作脚,把它支起来,慢慢发展成了鼎。”
![]()
![]()
西汉铜分格鼎,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一开始是陶鼎,后来是青铜鼎
鼎不光可以直接用于炊煮食物
还能用于盛放食物
到商周时期
鼎作为礼仪的重器
便成为了“国之重器”
![]()
![]()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的作册奂青铜器组合
据王仁湘研究
鼎还和火锅有关
“有一种不大的鼎,高度十多厘米,下面做成空的,可以烧火,上面一层就涮肉、煮肉了。
西汉时还出土过一种青铜器具,叫染炉或染杯,‘染’就是‘涮’的意思,那就是当时的火锅了。”
筷子为什么会取代刀叉?
毫无疑问
中国人是筷子的发明者、主要使用者
但实际上在古代
人们不仅用筷子进食
还用勺子、叉子
比如,西北地区就出土过
许多骨制三齿状餐叉
与现在西餐用的餐叉形状非常接近
考古专家推测
其出现在约距今4000年前
不过随着烹饪精细化
刀叉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少
渐渐就从餐桌上淘汰了
餐刀的功能也逐渐局限于厨房
![]()
东汉绿釉陶厨俑,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取而代之的就是筷子
筷子出现的最早年代还不清楚
目前考古最早发现的铜筷
应该是在春秋时期
另外,很多汉代画像砖上
也可以看到筷子的图像
讲到这里
王仁湘还做了个趣味科普
“还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古人其实把筷子叫‘箸’,直到明代,才改叫筷子。
为什么呢?据明代陆容著的《菽园杂记》记载,在水网密布的江南地区,坐船是人们普遍的出行方式,但‘箸’音同‘住’,有‘让船停住’的意思。江南人觉得不吉利,于是改箸(住)为筷(快),久而久之,叫了几千年的箸就变成了‘筷子’。”
分餐制是否来自国外?
今天有不少人以为分餐制是国外的
但据王仁湘介绍
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
中国就实行分餐制了
“我前面讲到类似火锅的器具,最早就是一人面前放一个,各吃各的。只是后来包括椅子等家具形制变化和胡床等传入,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变成围着桌子吃饭,然后一直延续到现在。”
![]()
![]()
《唐人宫乐图》局部,描绘了宫女围桌饮宴的场面,可以看出此时合食已经出现
另外,中国古代的食品种类也非常丰富
比如山东诸城前凉台村
东汉汉阳太守孙琮墓中
出土过一幅《庖厨图》
画面里十几个人正忙着做饭
剖鱼宰羊、汲水切菜、添柴烤肉
仅肉食就包括猪、鸡、兔、甲鱼之类
![]()
![]()
山东临沂五里堡汉画像石《庖厨图》中,正在烧烤的庖厨
三星堆里藏着哪些秘密?
三星堆文明也是
王仁湘研究的重要领域
他向记者分享了不少
关于三星堆文明的考古发现
![]()
![]()
参观者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展厅内观看展出的黄金面具
“三星堆文明指青铜时代的古蜀文明,年代跟商周时期大体相当,不包括史前时期的遗存。古蜀人在特殊的神灵信仰中形成了独特的仪式,今天考古发掘出来的三星堆文物,就是古蜀人在举行完仪式后毁弃并埋藏到地下的祭品。”
因此,王仁湘说
其实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文物
大多没有实际的生活用途
而是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
![]()
观众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展厅内参观青铜大立人像
三星堆的青铜器中最引人注目的
是那些造型和神情奇异的青铜神像
因为这样的形象
在中原的文明遗址中较为罕见
我们常常会忽视
其与中原文明之间的联系
王仁湘对此作了说明
“现在我们确信,三星堆与同时期的商周王朝在社会与文化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我们在三星堆能见到具有中原和南方商代文化风格的青铜礼器。
另一方面,玉璧、玉琮、玉璋这些在中华文明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礼玉,在三星堆遗址中都能见到,也反映出三星堆文明与中原文明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星堆遗址虽然已经发现了快一个世纪
王仁湘觉得对它们的研究和认识
还远远不够
无数的学术问题仍亟待解决
“关于古蜀的发现只是露出了冰山一角
考古工作永无止境”
通过考古
触摸中华文明的不息脉搏
对于王仁湘来说
研究古代饮食文化
其实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
他参加了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工作
接触到大量陶器
其中很多就是先民的炊具或者餐具
“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而逐渐进入饮食考古领域
刚开始研究古人进食的工具
后来扩展到食物、烹调方法、进食礼俗等
在研究的过程中
我对‘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训
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
![]()
参观者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近距离接触仰韶文明
如今,王仁湘已经从事考古数十年
对他来说
考古最大的价值是
跨越时空的阻隔
直抵历史的核心层面
“它既能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
帮我们追溯自身的文化传统
更能在当下注入强劲的文化自信”
沪团团来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独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动了吗?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获得呢?
点亮本文文末【】与【】,并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当【】数达到200时,评论点赞第一的小伙伴将免费获得一套徽章哟~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唐骋华
部分图源:新华社
见习编辑:孟祥莉
校审:沈蔚、姚佳森
终审:刘卓芳
![]()
通过考古,感受华夏文明的魅力↓↓↓
上观号作者:青春上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