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美军官:中美开战后美军应该保护中国港口,以便战后为美国所用

0
分享至



据美国《防务新闻》报道,关于中美若爆发冲突的军事部署讨论中,海军与空军被普遍认为将发挥主导作用,但美国陆军亦被提及可通过在中国周边部署远程武器提供火力支援,中国港口则被列为潜在打击目标。然而,美国陆军国民警卫队军官迈卡·尼多弗勒在《军事评论》期刊发表的文章,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主张:中美若开战,美军不应摧毁中国港口,反而需采取措施保护其免遭彻底破坏。

尼多弗勒的核心逻辑在于,美国无法完全战胜中国,战后中国港口仍需维持使用功能;若将其摧毁,将直接冲击美国经济。他强调,中国港口是全球贸易的关键枢纽,美国经济深度依赖全球供应链,摧毁中国港口会导致美国自身经济瘫痪,最终得不偿失。但他并非主张完全放弃对港口的打击,而是建议实施“精确打击”,仅摧毁部分设施,使港口短期瘫痪却不致永久性损坏,以便战后快速修复并为美国所用。在他看来,这种方式既能遏制中国战时作战能力,又能避免战后美国经济陷入困境。

从战略层面分析,尼多弗勒的思路本质上是“既要遏制中国,又要保全自身经济”的矛盾体现,折射出美国在对华战略上的深度焦虑与收缩态势。其逻辑中毫无胜利者的底气,反而凸显出一种“不能砸了自己饭碗”的纠结心态。全球制造业高度集中于中国,中国港口若遭破坏,美国本土企业与消费者将首先受到冲击,这是美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尽管尼多弗勒未否认将中国视为潜在对手,但其关注重点已从“如何取得军事胜利”转向“如何控制战争损害、避免局面失控”,这种心态下制定的作战预案,必然带有“自缚手脚”的局限性。

事实上,与中国这样的同级战略对手作战,根本不存在“选择性打击”的空间。美国在应对叙利亚等实力悬殊的国家时,或许能实现“指哪打哪、掌控轻重”,但面对中国,“一边打仗、一边限制自身打击范围”的设想缺乏现实基础,更不可能成为赢得战争的有效方案。从这一言论中,可清晰看出美国在战略层面已间接承认“无法战胜中国”的事实。

近年来,美国高层频繁炒作“中国威胁论”,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推行“脱钩”“遏制”政策,试图通过关税战、芯片封锁、供应链干预等手段全面压制中国。但现实却屡屡“打脸”:关税战未能对中国经济造成实质冲击,反而损害了美国自身经济利益;芯片封锁不仅未阻碍中国科技发展,反而倒逼中国加速推进国产替代;供应链“脱钩”尝试未能让世界远离中国,反而暴露了欧美产业空心化的深层问题。如今,一名美军军官抛开传统军事战略,转而从经济视角提出“不彻底摧毁中国港口”的方案,本质上是承认美国在各领域对华博弈中均难占上风,经济、科技战场无果,军事战场更无胜算。

这一现象更暴露出美国对中国的系统性依赖,其程度不亚于对任何军用战略武器的依赖。一旦与中国彻底脱钩断链,美国自身经济体系将首先遭受重创。同时,这种“军方关注经济后果”的反常情况,也凸显出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系统性失败,且这种失败情绪已外溢至美国军队内部。过去,美国对华战略以“压制”为核心,试图通过强硬手段迫使中国让步,但如今连军方都明确反对“过度打击”,担心引发自我毁灭,足以证明其政策的彻底失效。

归根结底,尼多弗勒的言论彻底暴露了美国的真实战略处境:根本不敢与中国开战。一旦战事爆发,美国必将面临全球金融市场恐慌、能源价格暴涨、海运体系瘫痪、盟友分裂抽身、本土供应链断裂、国内通胀飙升等一系列灾难性后果,任何一个后果都可能导致美国霸权体系分崩离析。如今的美国虽表面维持霸权姿态,实则缺乏稳固的经济支撑,支撑其金融业信心的根基脆弱,一旦崩塌便无“托底”能力。而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与贸易体系的稳定力量,掌握着关键的战略主动权,美国“一边与中国打仗、一边保护中国港口”的设想,本质上是脱离现实的空想,毕竟今时不同往日,美国早已不是那个能凭借坚船利炮逼迫中国妥协的时代了。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头条爆料007 incentive-icons
头条爆料007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3995文章数 457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