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海豚商业研究院研究员黄海涛(欢迎转评赞)
北京的消费数据,有点扎心。
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同比增速中,只有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日用品类保持了正增长,其余全部出现了下行,部分商品销售下降幅度超过两位数。从卖方即消费品销售单位角度来看,很多东西不好卖了,不同品类的表现可谓“冰火两重天”;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消费者出现了严重分化,买的比卖的更精了,对于一些商品很多人捂紧钱包,减少消费,而对于一些有升值价值或者情绪价值的商品消费,则在悄悄“升级”。
今天,我们就一起拆解北京这份“消费地图”,看看钱到底流向了哪里。
一、北京总体消费:仍在“过冬”,但线上韧性更强
![]()
从大盘来看:
- 1—9月,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803亿元,同比下降5.1%;
- 9月单月为1142亿元,同比下降5.4%。
这说明整体消费动力仍然不足,居民消费意愿偏低。不过,线上消费的表现相对“抗跌”:
- 1—9月网上零售额为3966亿元,同比下降4.0%;
- 降幅比整体低了1.1个百分点。
换句话说,大家不是不花钱,而是更倾向于在手机上“货比三家”。线下实体店的客流恢复,依然任重道远。
不过,服务性消费较快增长。
前三季度,北京服务性消费额同比增长4.8%。服务消费体验不断优化,文化娱乐服务供给更加丰富,电影、演出市场票房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旅游出行保持活跃,旅行社及相关服务行业收入增长超1成,航空、铁路客运量持续提升。数字消费蓬勃发展,互联网直播、游戏及生活服务带动信息服务性消费额两位数增长。
二、餐饮 vs. 商品零售:谁更“刚需”?
在“吃”和“用”之间,我们更愿意为谁买单?
- 餐饮收入:1—9月1010亿元,下降3.7%;
- 商品零售:1—9月8793亿元,下降5.3%。
虽然两者都在下降,但餐饮的降幅更小。这说明什么?饭可以少吃两顿,但该买的日用品、衣服、家电,却可以再等等,是不是还会再便宜点,比如双十一买呢,或者有补贴优惠的时候再入手,是不是更划算。
三、品类大分化:有人跌入冰点,有人涨到“烫手”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具体品类,会发现一张清晰的“消费信心地图”:
还在涨的“硬通货”
- 金银珠宝类:1—9月累计增长33.5%,9月单月增长15.9%,堪称“一枝独秀”。日子过得紧巴巴,但具有投资属性的消费品,可能更吸引人。就像过去的房子,有居住属性,也有升值属性,大家都抢着买。只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大家从买房子,变成了买金银,买股票。
- 化妆品类:累计增长8.1%,9月增长3.1%。日子虽然过得有点难,但还是要美美的,这点钱不仅不能省,还得多花点,这或许就是口红效应吧。
- 日用品类:累计增长3.7%,9月增长5.6%。
- 粮油食品类:累计增长8.2%,但9月下降3.7%。
解读:
金银珠宝的暴涨,背后是“保值心态”在推动。在经济不确定时期,很多人把黄金、珠宝视为“看得见的资产”。
而化妆品和日用品的稳定增长,则说明“脸面工程”和基础生活需求,依然是消费的“基本盘”。
跌得最狠的“重灾区”
- 通讯器材类:1—9月下降24.2%,9月下降13.3%,补贴在北京市场失灵了吗,还是大家都买完了;
- 汽车类:1—9月下降18.3%,9月下降9.2%;
- 石油及制品类:1—9月下降18.1%,9月下降17.3%;
- 文化办公用品类:1—9月下降12.0%,9月下降12.5%。
解读:
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以及汽车、油品,都属于“大额可选消费”。当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不稳时,最先砍掉的就是这类支出。
尤其是汽车和通讯产品,本身具有明显的换机/换车周期,现在很多人选择了“再等等”。
有喜有忧的“中间地带”
- 体育、娱乐用品类:1—9月微增1.1%,但9月大跌15.1%;
-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1—9月微增1.9%,但9月下降12.9%;
-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1—9月下降5.4%,9月下降11.9%。
解读:
这些品类整体“勉强维稳”,但近月表现疲软。尤其是服装和家电,受季节性和促销节奏影响大,波动也更为明显。
四、我们从中读出了什么?
1.消费心态变了:从“想要就买”到“非必要不买”
大额消费、非急需消费被普遍推迟,而必需品、保值品、提升生活品质的小物件,依然有人愿意买单。
2.消费结构在重构:实物消费向“实用+悦己”两极集中
一边是粮油、日用品等基础品类稳健,一边是化妆品、珠宝等“悦己型消费”坚挺。中间地带的品类,则普遍承压。
3.线上渠道已成“基本盘”
尽管线上零售额也在下降,但降幅小于整体,说明消费者已经习惯在线上完成大部分采购,线下实体店必须找到新的吸引力。
4.“保值”成为新关键词
金银珠宝的爆发式增长,不只是消费,更是一种资产配置行为。在经济波动期,人们更倾向于购买“能留住价值”的东西。
结语:消费的冬天,也是理性回归的春天
数据是冰冷的,但背后是千万个普通家庭的消费选择。我们不再盲目追逐新品,不再为logo买单,而是更看重实用性、保值性和真实需求。
这或许不是消费的“退步”,而是一种理性的回归。当我们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钱才真正花在了刀刃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