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夏萌朗读音频
前段时间国庆回老家,发小小张拉着我,发了一大通牢骚。
起因是,她不久前刚经历了分手和失业的双重打击。
因为一直在杭州打拼太累了,再加上已经30岁了,想安稳下来。
所以,她动了回老家的念头。
谁知,在老家待了一段时间后,越待越郁闷。
参加了好几场相亲,但对象都很“奇葩”:
要么年纪太大,离婚有娃,要么长相堪忧,抠门孤僻。
想找个和自己条件差不多的普通人,难上加难。
于是,这些相亲都不了了之。
但家人听说后,纷纷教育她:
别太挑,差不多就行了。 长相不重要,人踏实就可以了。 年纪大了,生小孩不好。
更让她感到不适的,是每次出门遇到熟人,都会被盘问:
有对象了吗?得抓紧结婚啊。
好像除了恋爱结婚,自己没有别的事可做了。
并且,大家的询问不是关心。
更多是一种八卦的窥私欲,还伴随着一些过来人想分享经验的优越感。
“我突然懂了,在县城里,婚姻是一种社会关系。
只要没结婚,永远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冒犯与压力,永远会被议论,永远是不合群的。”
因此,时间一长,她开始后悔回老家的决定。
其实不止是小张。
很多出身县城的适婚男女都有类似的困扰:
老家,看似是安稳的退路。
实则有一堆的“隐形代价”需要你背负。
![]()
谈及结婚,你们有没有这样的“刻板印象”:
女性普遍想上嫁,男性则向下兼容。
可这件事到了县城了,却倒转过来:
出身普通家庭的女孩,往往越优秀越难嫁出去。
最典型的,就是“体制内,是剩女的聚集地”。
![]()
网友@玛卡巴卡分享。
考上编之前,自己和父母都觉得“体制内的人一定好找对象”。
可进入体制后才发现:
太难了。
最核心的原因是,县城体制内“女多男少”。
因为大部分比较优秀的男生,都会去大城市打拼。
毕竟,这才是有本事的选择。
但女孩则反过来。
不论能力多强,父母都希望女儿能回老家,陪在自己身边。
有个工作,早点嫁人,安稳就好。
因此在体制内,但凡进来一个条件不错的男生,不出半年,就能找到很不错的对象。
而同样条件不错的女生,却大多单着。
这些女孩的择偶条件并不高:
不求家里有钱,有房有车,长的多帅多高。
只求不要歪瓜裂枣,工作稳定,能顺畅沟通就行。
![]()
但就是“方方面面都普通的男人”,在县城里才是最难找的。
因此,单位里的过来人总说:
“想找对象只能图一样。要么图钱,要么图人好,要么图长得好。
想要各方面都普通的人,整个县城也找不到几个。”
这不是个例。
谷雨实验室的一篇文章曾写过:
“县域‘剩女’具有明显的‘体制’特点,其中女教师是剩女主体,县乡女公务员呈现出越剩越多的趋势。
大概每8位县城女性中,就有1个大龄未婚。
在此之中,有很多都是县城里最优秀的女性。”
这些女性,往往都有能力有头脑有追求。
不愿在婚姻中将就。
但她们遇上的相亲对象,却总是一言难尽:
要么年纪太大,离婚带娃;
要么体型发胖不爱运动,没啥个人追求,动不动就约人吃饭喝酒;
要么性格有问题,像“请女孩吃饭超过50块不行”,“第一次见面就说自己毛病很多,但不想改”等等。
因此,留给女性只剩下2种选择:
单身,或者下嫁。
![]()
可县城不比大城市,想保持单身没那么容易。
首先就是一过25岁,身边所有的朋友都赶着结婚。
单身的人,必然要承受被同龄人落下的不合群与孤独感。
其次,是来自父母、亲戚、领导、熟人层层包围的催婚压力。
以及话里话外永恒的性缘视角——
一个适婚女孩不论做什么,都会被旁人解读为“在求偶”。
例如,你穿了漂亮的小裙子,会被说“以后都得这么穿,才能找得到对象”;
和男同事吃饭,隔天就传出“在恋爱”的消息。
这些外人的“过度关注”,总会让人感觉被冒犯和被压迫。
再者,即便你抗住了以上种种压力。
一旦过了30岁,外界的风言风语就会从催婚,变成对你的全方位否定:
这个人肯定哪里不正常,才结不了婚。 好可怜,连对象都找不到。
所以啊,在县城里即便一个女孩不急着结婚。
但环境带来的焦虑也容易催着人“不得不结婚”。
那可不就只能“随便找个人嫁了吧”。
![]()
相较“县城女性越优秀越难嫁”的处境,县城男人则是另一种极端:
只要正常,都好娶。
正常的标准是指,有担当、有责任心,能顺畅沟通。
如果还拥有一份体制内的工作,那就是绝对的“香饽饽”。
这些男人基本都会“向上择偶”——找领导、干部的亲戚,为自己将来的事业晋升,提前铺平道路。
但这类优质男在县城中太少了。
更多的是只有初高中学历,家境不好,一直在打零工,情感沟通能力差的“底层男”。
![]()
这类男性基本处于相亲鄙视链的底端,但对于结婚的渴求却最为强烈。
因为在小地方,无法结婚的男人被视为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不仅要忍受来自周围人的异样眼光,还要承受“无法传宗接代”的骂名。
他们是抬不起头的。
与此同时,男性的父母往往把“儿子成家”当成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任务。
任务完不成,不仅没脸面对亲戚朋友,更愧对祖先。
因此,“没结婚”会导致全家人的焦虑。
但由于“重男轻女”的观念导致县城里“男多女少”。
就逼迫着大批单身青年只得“跨省相亲”。
他们已经顾不上考虑“外省人不知根知底,会不会不靠谱”。
满脑子只有“尽快娶妻生子,才能交差”的执念。
这些县城男性相亲的对象,大多是来自偏远地区大山里的女孩。
学历很低,家里有六七个兄弟姐妹,十几岁就出来打工。
做服务员、销售、或在工地上干活。
她们对婚姻的核心需求,就是“逃离穷苦的生活,找个依靠”。
所以,对于另一半的要求很低:
无不良嗜好,能养家糊口,踏实过日子就够了。
![]()
男方着急想娶,女方渴望安定。
一拍即合。
于是,很多跨省相亲一旦看对眼,往往会闪婚。
男方不惜背上大额负债,花二三十万把老婆娶回家。
女方结婚后,则要快速怀孕生娃。
各尽其“责”。
自然了。
着急忙慌的婚姻,注定是一场豪赌。
如果幸运,那么婚后便是平淡安稳的生活:
男主外女主内,生活水平提高了,流言蜚语消失了。
但若不幸,便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了。
![]()
对很多县城人来说,只要“条件匹配,不互相讨厌”就能快速按下结婚的按钮,步入婚姻的大门。
但这只是开始。
经营婚姻,远没想象中那么容易。
几乎所有的家庭只要细看,都破事一堆:
冷暴力不沟通、家务只有一个人干、婆媳矛盾、生活习惯不和、黄赌毒等等。
所以,当无力面对婚姻中的疑难杂症,留给夫妻们的解决办法就只有:
离婚。
但伴侣可以“休掉”,生活的问题却不会放过你。
网友@大表姐就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以前她和老公工作都忙,孩子一直是婆婆在带。
一次,她因为孩子不听话,打了孩子。
结果老公指责她不会教育孩子,两人随即吵了起来。
情绪激动时,老公打了她一巴掌。
于是,她提了离婚。
离婚后,大表姐只能带着孩子租房住。
因为之前执意嫁给穷小子老公,因而和娘家关系闹得很僵。
没有娘家的支撑,也丢了伴侣的依靠。
这时常让大表姐心里发慌。
她也考虑过“二婚”,但相亲对象要求她婚后要再生一个孩子。
所以没了下文。
![]()
与此同时,前夫一直在求复合。
一开始,大表姐没答应。
不过看着前夫每个月都准时给抚养费,经常带孩子出去玩。
她也明白,前夫虽然不是个好丈夫,但是个好爸爸。
后来有一次,大表姐把腿摔骨折了。
是前夫一直在照顾她和孩子。
这一次之后,她便同意复婚了。
“人总得有个伴。
再说不论和谁结婚都不能保证走到最后,还不如选孩子的亲爸。”
大表姐的故事,就像是县城婚姻的缩影。
离婚说着容易。
但离婚后的情感孤独、经济困境、流言蜚语、无人帮衬等等,都是你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而“二婚”往往也有各种坑:
有的和前妻藕断丝连,有的在钱上各种算计,有的对孩子不够好。
对比来对比去,便发现:
反正和谁过都问题一堆,还不如选知根知底的前任。
差不多就得了。
![]()
在写这篇文章时,十点君发现:
当大城市的人都在强调个人价值,追求不强绑定的“新型婚姻”时。
县城婚姻却依旧十分传统。
因为婚姻对县城人来说,很少是爱情的结果,更多是生活的保障。
让人有钱、有帮衬、有家能回。
什么是好婚姻,从无标准答案。
因为所有婚姻,归根结底都是各取所需,冷暖自知。
因此,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才是婚姻中最重要的。
求稳定靠谱,就少要点情绪价值;
求贴心陪伴,就别要求赚大钱。
学会抓大放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每段婚姻的必修课。
点个吧,愿所有婚姻都能有白头到老的幸运。
你对县城婚姻有什么经验或看法呢?欢迎来评论区一起聊聊~
参考资料:
1、谷雨实验室:《县城体制内女孩,不想将就,又怕结不了婚》
2、谷雨实验室:《县城媒婆,带找不到对象的男性跨省相亲》
3、十点人物志:《县城红娘观察录:二婚女不愁嫁,“正常男”不愁娶》
4、One文艺生活:《县城文艺女,逃不出复婚困局》
作者 | 肖肖,心里有人烟,笔下才有眷恋。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秒加星标,再也不担心找不到十点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