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抑郁:心理退行,从怎么都睡不醒开始

分享至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抑郁:心理退行,从怎么都睡不醒开始。

在抑郁状态的临床图景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睡眠模式的深刻改变。其中,与失眠同样常见,甚至更具隐喻性的是睡眠的过度延长:个体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困倦所捕获,终日昏沉,难以清醒。这种“怎么都睡不醒”的状态,远非单纯的生理疲惫,在心理动力学的探照灯下,它显现为一种深刻的心理过程——退行的起点与外在表征。

现象作为起点:睡眠的异常与退行的假设

当个体陷入抑郁,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呈现出一种“撤退”态势。兴趣的丧失、能量的枯竭与社交的回避,共同构成了一幅精神撤离的图景。在此背景下,过度睡眠(或称嗜睡)尤为突出。它不同于休息后的精力恢复,而是一种持续的、强迫性的、无法通过睡眠本身来缓解的困顿。患者常描述自己“没有力气醒来”,仿佛清醒的世界是一个无法承受的负担。

这一现象自然引导我们回归到精神分析的经典概念——退行。根据弗洛伊德的模型,当自我在前进的道路上遭遇无法克服的困难或冲突时,它可能会选择退回到早期的发展阶段,重温那个阶段相对简单的满足模式。而人生最早、最原始的满足状态,便是婴儿期的睡眠。在生命之初,睡眠意味着安全、滋养与全然的无忧无虑,是与母体融合的完美状态。因此,抑郁个体对睡眠的过度依赖,首先可以被解读为一种试图退行至婴儿期的尝试,以期逃避当下无法处理的痛苦与张力。

睡眠的象征世界:退行作为防御与满足

将过度睡眠理解为退行,仅仅是第一步。我们需要深入探究,这种退行具体服务于何种心理目的,它构成了怎样的防御机制,又满足了何种潜意识的愿望。

首先,睡眠是最彻底的隔绝与防御。外部世界充满了要求、期待和可能引发挫折的客体关系。对于抑郁者而言,维持这些关系所需的情感投入已变得不堪重负。通过沉入睡眠,个体象征性地切断了与所有外在客体的联系。这并非主动的拒绝,而是一种被动的、看似合理的撤离——“我只是在睡觉”。这有效地防御了在关系中可能体验到的失望、愤怒、被抛弃感以及自身攻击性冲动所带来的焦虑。睡眠,在此成为一个坚不可摧的心理堡垒。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