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香港交易所中国机遇论坛10月22日在上海举行。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提出了全球市场的多项判断。他预计,全球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已无法持续,资产配置基本逻辑发生改变。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传统资产收益率持续走低,单纯依靠贝塔收益已难以满足投资者的收益目标。巴曙松表示,全球主动管理型基金规模占比正在持续上升,反映出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对阿尔法收益的追逐,这种趋势在另类资产领域更为明显。
![]()
在我看来,巴老可谓一阵见血说清楚了当下市场的问题!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传统资产收益率持续走低,单纯依靠贝塔收益已难以满足投资者的收益!现在各种资产动不动就是翻倍的风险收益,大量流动性在进行杠杆操作,这就让传统的稳健投资模式,在低利率环境下变成了各种老登,而资产配置在ETF和量化的影响下,也呈现了远超过去的集中性!
接下去,我也简单聊下我的看法!
一、当下全球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现实动因是什么?
首先,增长动能的结构性枯竭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很难想象未来真实、确定的增长来自哪里,就算是AI,我们都无法判断现有的路径是否是正确的!
而传统的古典经济学里,经济要增长需要依赖的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和技术扩散效应均面临瓶颈。IMF 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经济增速预计至 3.2%,较 2000-2010 年的 4.1% 显著放缓。发达国家劳动年龄人口萎缩(如日本劳动人口较 2000 年减少 12%)、新兴市场老龄化加速(中国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 14.9%),这些都直接削弱了劳动力驱动的增长潜力。
与此同时,全球贸易依存度从 2008 年的 51% 降至 2023 年的 46%,产业链 “友岸化”“近岸化” 趋势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
![]()
并且,由于供需关系的失衡,全球分工体系的崩裂,全球债务规模在 2025 年突破 300 万亿美元,债务 / GDP 比率升至 360% 的历史峰值。
其中美国联邦政府利息支出占财政收入比重达 18%,意大利债务 / GDP 比率突破 150%、日本、法国无一不在直面债务快速增长的难题,这种 “债务 - 通缩” 循环正在侵蚀传统安全资产的根基。
巴曙松指出,美国国债的 “无风险” 属性已因财政可持续性问题受到质疑,黄金和比特币价格上涨正是市场对法定货币信用担忧的直接映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但我持一点点的保留态度,因为这些东西的定价依然还是美元,但这个观点确实是当下中国经济学派的共识!
此外,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重塑生产函数,巴曙松强调,AI 作为 “工业革命级创新”,其影响远超互联网时代 —— 全球企业在 AI 领域的投资预计 2025 年达 1.5 万亿美元,但技术多极化趋势(如中美在半导体领域的竞争)也导致创新资源的分割。这种技术范式的转变要求资产配置从 “效率优先” 转向 “安全与效率并重”。
![]()
二、资产配置逻辑的根本性转变在哪里
在传统增长周期中,投资者可通过配置股票、债券等主流资产获取市场平均收益(贝塔)。但当前环境下,标普 500 指数股息率已从 2000 年的 2.5% 降至 2025 年的 1.3%,10 年期美债收益率在美联储加息后仍低于通胀水平,单纯依赖贝塔收益难以实现财富保值。数据显示,全球主动管理型基金规模占比从 2015 年的 58% 升至 2025 年的 67%,另类资产(私募股权、对冲基金)配置比例突破 25%,反映出对阿尔法收益的追逐。但我个人认为,这也意味着巨大流动性风险集中,阿尔法越大,证明实体流入越少,资本的赛道拥挤度越高!
此外,传统 “地域分散” 策略因全球市场相关性上升而失效,2022 年股债双杀期间,MSCI 全球指数与美债的相关性升至 0.6(历史均值为 - 0.3)。取而代之的是 “行业主题集中化” 策略:高盛等机构 2025 年超配中国半导体(受益于国产替代)和欧洲绿色能源(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驱动),这类主题投资的年化波动率虽较传统组合高 12%,但收益风险比提升 30%。在当下的环境中,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似乎又正确了!A股也不例外,在这个与西方的贸易博弈中,大量的替代性订单红利被分配给了国内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坐享全国红利,产生了越涨越买投资人高度集中的效应!
最后,美元信用体系的动摇促使资产配置向 “去美元化” 方向演进。全球央行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从 2000 年的 72% 降至 2025 年的 59%,黄金储备占比则从 11% 升至 18%。巴曙松特别指出,比特币等加密货币虽存在高波动性,但其作为 “数字黄金” 的属性正在被机构投资者接受,灰度比特币信托持仓量已超过黄金 ETF 的 15%。这种趋势下,实际上传统的银行体系已经不能胜任监管!
![]()
最后,巴曙松的观点,也得到了最新学术研究的验证。其与合作者在《Economic Modelling》发表的论文指出,传统分散化投资策略因机构间风险外溢效应(如 “第一多米诺机构” 的尾部风险传导)而失效,在市场剧烈波动期,政府干预可通过提高流动性使系统破产指数下降 25%。
而另一项关于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表明,通过区域创新的中介效应,数字金融可使共同富裕指数提升 12%,且这种效应在要素流动更自由的统一大市场中增强 30%!
这些观点,实际上和2025年的诺奖经济学观点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全球正在进入财政货币化时代,市场中政府的影子越来越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