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职榜样
方礼明,男,中共预备党员,黄冈职院建筑学院2023级智能建造技术专业学生。他深耕自己,累计斩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7项、市级奖项1项,2次荣膺国家奖学金,不仅专业成绩稳居年级前列,更用7项专利成果破解行业难题,用公益行动传递担当,用亮眼成绩书写了黄职学子的卓越篇章,成为新时代青年“学技成才、创新报国”的生动典范。
![]()
1
勇于探知:
在调整学习方法中找到“最优解”
初入校园时,方礼明便给自己立下“当日问题当日毕”的规矩,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力求吃透,但高强度的“死磕”式学习,让他一度陷入“课上精力不集中”的困境,“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困扰,甚至对专业选择产生动摇。“理论不能脱离实践,智能建造更要‘动手见真章’。”专业课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他,真可谓如醍醐灌顶般有效。此后,他调整学习方法:“课堂上紧跟老师思路,重点记录技术原理,课后参加项目实践,遇到难题就向老师请教,学习效果显著提升”,他的专业课程成绩均在90分以上,连续两年位列专业第一,并两度斩获国家奖学金。
![]()
2
刻苦钻研:
在实践中攻克行业“痛难点”
方礼明的成功绝非偶然,自踏入校园以来,他便将全部热情倾注于专业学习,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实训,用创新思维破解每一个专业难题。“不能只学书本知识,要解决真问题。”这是方礼明的专业信条。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地下管道检测难、修复成本高”是市政工程的常见问题。从此,他便一头扎进相关研究,待在学校图书馆查阅管道工程资料,走访各级政府、相关企业及社区了解情况,收集超300份样本数据以精准分析雨污管网修复核心痛点。利用假期,他跟随行业导师韩西平学习检测设备的原理及模拟操作,并到市政项目进行实操练习,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在专业课老师熊熙和陈卓的指导下,他牵头研发的地下管道检测与修复技术,成功申报7项专利。
![]()
3
精益求精:
执着追梦闪耀国赛“竞技场”
凭借项目“滴水不漏—非开挖供水管道IH修复技术先行者”获得2024年湖北省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之后,为备战2025年第十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他更是拼尽全力。为确保项目答辩逻辑更清晰,他逐字逐句打磨演讲稿,对着镜子反复练习面部表情、表达语气、肢体动作,在攻坚阶段他录制视频反复回看,找出不足逐一改进,坚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为凸显技术亮点,他反复推敲打磨汇报内容,对关键性能指标进行多轮验证,哪怕深夜发现内容偏差,也会立刻起身核对修正。面对高强度的备赛节奏,身体的疲惫、偶尔的自我怀疑从未让他打退堂鼓。每当觉得撑不下去时,他就想起最初“解决真问题”的初心,咬咬牙继续坚持。最终,凭借精湛的技术、清晰的逻辑、完美的汇报,在与全国众多高手的PK中,成功斩获全国铜奖。
![]()
4
感恩回馈:
用点滴善举诠释黄职青年“硬担当”
“优秀不止于成绩,更在于对社会的温度。”在专注专业的同时,方礼明从未忘记践行青年担当。2024年1月,他随“鲁班工匠”小分队回家乡实践,在团风县“富溪”生态农庄调研并参与助农直播,为乡村振兴助力。2024年2月低温冰冻天气,他主动驻村清障,顶风冒雪赶在交通高峰前扫清主干道积雪,保障出行安全。尽管公益之路遇到过误解与质疑,但他从未动摇,坚信每份付出都可能改变他人命运,每次善举都能汇聚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他如同公益土壤中坚韧生长的树木,用枝叶为他人遮风挡雨,用“果实”回馈社会,其善举还带动更多人加入公益行列,为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助一份力。
![]()
从迷茫探索到坚定前行,从课堂求知到赛场夺魁,从个人奉献到众人同行,方礼明用行动证明:高职学子的成长之路,同样可以星光璀璨。他将继续以智能建造为帆,以创新奋斗为桨,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征程上,书写更多属于新时代黄职青年的精彩篇章。
![]()
供稿:建筑学院
编辑:郝如卓 高佳磊
审核:冯爱利
终审:亓志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