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文化审议会正式将“书道”列为申遗候选项目,提交联合国。最终今年4月份,结果揭晓。日本“书道”申遗成功。这一消息曾引发大众的广泛热议,有些网友颇为愤慨,认为“这就是盗窃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
日本申遗时,在申请书上指出:书道已与本土节日、生活文化深度融合,甚至被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数据显示,日本高中生参与书道活动的比例非常高,文化传承意识可见一斑。单从这一点上,的确值得我们深思一番。
![]()
前段时间,《人民日报》曾经转发了一个:一位名叫“李明”的小学生奋笔疾书,写下了几个大字。但细看之下就能发现,这孩子完全没有临帖功底,写得就是典型的“江湖体”。但评论区清一色在说“写得好”“英雄出少年”“王羲之转世”。如果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便有人回怼,说“嫉妒”“好为人师”“自己写不出来就诋毁”。
![]()
以上种种都说明一个问题:书法与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书法复兴任重道远!什么时候“李明同学”这样的书法没有人愿意看了,那才真说明大众的书法审美提高了。其实,这些年以来,我国一直在推行书法的普及。2011年《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书法课,这一政策使书法从 “兴趣特长”回归“文化必修课”。
中小学书法课融入汉字构形学。如通过“永”字八法讲解中国哲学的“阴阳对立统一”,这种教育转型使书法从“写好字”的技术训练,升维为解码中华文明的认知工具。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书法复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
![]()
各种媒体、软件通过图像识别,实时比对临作与碑帖的笔法偏差,为大众自学书法提供了便利。当代书法研究的深度,也已超越单纯的“书家作品论”,这种学术突破使书法超越艺术范畴,成为解读中华文明思维方式的“文化基因图谱”。
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书法平衡,要警惕两种误区:一是完全的复古主义,机械模仿名家名作。二是盲目创新误区,背离了“以笔立骨”的核心传统。相比于日本,中国书法史更悠久、名家更多、作品也更丰富,这是得天独厚的。如果能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打造“全民书法”热潮,那么书法复兴也就指日可待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