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沉默的荣耀》中吴石烈士的绝笔,让无数观众在荧屏前动容。这位从福州螺洲走出的“十二能人”,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决绝投身隐蔽战线,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重量。
![]()
当我们循着吴石的足迹回望八闽大地,会发现这片沃土上从来不乏这样的热血灵魂——从虎门销烟的惊雷到船政学堂的琅琅书声,从黄花岗的枪声到林徽因笔下的家国情怀,一代代福建有识之士抛头颅、洒热血,在历史长河中刻下了深刻的精神印记。
![]()
福建的热血,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赤诚。在台湾马场町刑场的寒风中,吴石烈士的身影依旧挺拔如松。当特务将枪口对准这位福州籍将领时,他未曾有过半分怯懦,反而从容整理衣襟,望向大陆的方向轻声说道:“我为民族统一而来,死而无憾。”
![]()
图源:福州晚报
回溯他的潜伏岁月,从冒着暴露风险将重要军事情报藏进饼干盒传递,到面对威逼利诱始终守口如瓶,这位毕业于保定军校、留学日本陆军大学的“儒将”,用文人的风骨与军人的刚毅,在隐蔽战线筑起坚不可摧的信仰长城。
![]()
他深知每一次情报传递都可能是与生命的告别,却从未有过丝毫退缩;他明白选择这条道路意味着永无曝光的可能,却始终以“无名英雄”的姿态坚守使命。
![]()
图源:极目新闻
这份在刀尖上行走的从容,这份于黑暗中守望光明的执着,让福建人“爱拼敢赢”的特质有了更厚重的注脚——他拼的不是个人前程,而是民族统一的未来;他敢的不是冒险投机,而是以生命为炬,照亮祖国统一的征程。

![]()
福建的热血,是危难之际“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道光年间,罂粟花的“毒雾”笼罩华夏大地,英国殖民者用鸦片侵蚀国人身心,白银如决堤之水外流。
![]()
福州侯官人林则徐临危受命,这位饱读经史的闽地士子,以“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决绝,在虎门海滩筑起三丈高台。
![]()
图为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内的林则徐塑像
1839年6月,海水翻涌的潮声中,1188吨鸦片化作冲天浓烟,激荡起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第一声怒吼。林则徐焚烟时,不仅销毁了毒品,更焚烧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誓言,响彻历史长空,正式拉开了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壮阔序幕。
![]()
图为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内虎门销烟场景
这种担当精神在百年后得以延续:1949年,已是国民党中将的吴石,目睹政权腐败乱象后毅然选择信仰的转向,从南京到台湾,在刀剑之上为祖国统一传递情报,最终血洒马场町。
![]()
跨越百年的两个人,一位用虎门销烟的烈焰撕破时代的阴霾,一位以潜伏敌营的孤勇穿透海峡的迷雾,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福建人刻在骨子里的家国基因,让担当精神在闽山闽水间生生不息。
![]()
福建的热血,是破壁求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觉醒。1866年深秋,左宗棠站在闽江潮头,以“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的战略远见,奏请设立福建船政。
![]()
左宗棠画像 图源:人民文学出版社
继任船政大臣沈葆桢接过接力棒,在马尾江畔垒石筑基,将这片滩涂化作近代工业文明的试验场。这里不仅诞生了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蒸汽轮船“万年清号”,其龙骨锻造时,马尾工匠们在洋技师的指导下反复淬炼,终于打破西方技术垄断;更在1919年研制出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试飞当日,闽江口汽笛长鸣,机翼划破千年宁静,昭示着中国航空工业的蹒跚起步。
![]()
沈葆桢画像 图源:福建发布
船政学堂作为近代教育的破冰者,采用英法双语教学,课程涵盖算数、几何、驾驶、枪炮等,完全颠覆传统书院模式。严复在这里苦读五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后远渡英伦探寻富强之道;萨镇冰从驾驶班学员成长为海军耆宿,一生历经甲午烽火、民国风云,始终坚守海疆。
![]()
严复主要著作和手稿 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学堂里“精益求精”的校训石碑至今矗立,那斑驳的痕迹似乎还在诉说着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他们用滚烫的热血,在闽山闽水间书写着不甘落后、锐意革新的壮丽篇章。
![]()
福建的热血,是生死关头“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决绝。1911年暮春,羊城起义的硝烟尚未散尽,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的昏黄油灯下,将家书叠成革命的宣言。泛黄信笺上,“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的字迹浸透血泪,却又在转折处迸发雷霆之力:“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
这封写于起义前夜的绝笔,不仅是写给妻子陈意映的最后告白,更化作刺破晚清阴霾的精神火炬。当林觉民怀揣《与妻书》,毅然投身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行列时,闽地儿女舍小家为天下的壮烈,永远镌刻在了辛亥革命的丰碑之上。
![]()
这位福州青年用24岁的生命,践行了“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的誓言。这种决绝与吴石的选择一脉相承:前者在武装起义中直面枪口,后者在隐蔽战线中潜伏待发;前者以纸笔倾诉家国大爱,后者以行动践行信仰诺言。他们都用“向死而生”的勇气,诠释了福建儿女的精神风骨。
![]()
![]()
福建的热血,是文脉绵延“以文化人守根魂”的坚守。清末时期,福州三坊七巷走出的才女林徽因,出身于书香世家,其祖父林孝恂为光绪年间进士,父亲林长民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这种深厚的家学渊源,铸就了她骨子里的文化使命感。
![]()
抗战烽火燃遍华夏时,她与梁思成拖着病体,踏遍15省、200余县,用铅笔、皮尺和相机,将佛光寺唐代斗拱、应县木塔榫卯结构等古建筑的精妙细节,凝固成7000多张测绘图纸,为濒危的传统建筑留下珍贵档案。
![]()
1934年8月,林徽因与费正清(左)、费慰梅(右)在山西
以上2图源:中国新闻周刊
在李庄那间透风漏雨的农舍里,她咳着血伏案写作,《中国建筑史》的字里行间,跃动着守护文明火种的滚烫初心。
![]()
图源:福建省艺术馆
她的文学创作同样是时代的回响。《莲灯》中“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以柔婉笔触隐喻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窗子以外》则透过对窗外世相的观察,将个人情思升华为对家国命运的深沉叩问。
![]()
图源:央视新闻
这种文化坚守与马尾船政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船政不仅造舰育才,更通过《最忆船政》等实景演出的活化传承,让“向海图强”的信念跨越时空。从林觉民的家书到林徽因的诗文,从船政学堂的章程到当代福建的海洋强省实践,热血精神早已融入文化血脉。

今天的马尾造船厂,仍在建造“探索二号”等国之重器,1.2万亿元的海洋生产总值延续着船政初心;吴石故居的青石板上,游客的留言诉说着对英雄的敬意。闽山闽水间,那些滚烫的灵魂从未远去:林则徐的担当、林觉民的决绝、吴石的赤诚信仰、林徽因的坚守,连同马尾船政的船鸣,共同构成了福建的精神图谱。
![]()
这片土地的热血,从来不是孤例的闪光,而是代代相传的火炬。它告诉我们:所谓信仰,是危难时的挺身而出;所谓传承,是变局中的守正创新;所谓荣光,是用生命与智慧书写的家国篇章。这,就是福建的热血答案。
福建省旅游发展集团
fjlygroup
畅游八闽平台
cybmflxx
厦门文旅
漳州文旅
绿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时福建
ssfj2023
![]()
![]()
![]()
转载请标注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