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在重大,聆听跨越时空的青春回响

0
分享至


巍巍学府,弦歌不辍。大学校园里,一座座博物馆珍藏文明记忆,一间间校史馆铭刻奋斗足迹,一幢幢图书馆承载智慧结晶,一栋栋老建筑见证时代变迁。以脚步丈量史迹,以心灵对话英雄。今天,微言教育“校馆弦歌·传承红色基因”系列,带你走进重庆大学七七抗战大礼堂,聆听跨越时空的青春回响——

秋阳透过黄桷树叶,洒在重庆大学A区松林坡上。一群穿着军训服的青年学子,整齐走进校园内的七七抗战大礼堂,重庆大学2025级新生“开学第一课”在这里举行,师生们共同观看抗战动画电影《火凤重天》。青瓦屋面、暖黄墙体、红色门窗,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讲述着岁月沧桑的故事。


“这座礼堂就是一部抗战教育史。”重庆大学校史办主任王彦力说。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立中央大学西迁重庆,重庆大学主动划拨松林坡约200亩土地供国立中央大学建设校舍。两校除了师资互通有无,学生还可以互相选修课程,两校在硝烟中共同呵护着一张张安静的书桌,自此结下了患难与共的深情厚谊。由国立中央大学校长顾孟余主持修建的七七抗战大礼堂落成后,周恩来、郭沫若、老舍、马寅初都曾在此发出同仇敌忾、救亡图存的呐喊,有力推动了陪都重庆的抗日民主运动。这座历经烽火洗礼的建筑,成为两校携手与共、同赴国难的重要见证。

重庆大学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着手保护松林坡一带的历史建筑,近10年来更是将其纳入校园总体规划进行全面修缮。这些建筑是我国高等教育弦歌不辍的历史见证。七七抗战大礼堂于2019年10月修缮竣工之际,连续推出了《复兴民族,誓作前锋:抗战烽火中的重庆大学》《风雨回眸:国立中央大学西迁暨“七七抗战大礼堂”的历史沧桑》两场主题展览。

伴随着《火凤重天》的片尾旋律,银幕上出现了防空洞的画面。“这是我们学校的防空洞吗?”“当时的大学里都要建这么大的防空洞群,真是太震撼了!”同学们小声议论起来。“重庆大学的防空洞共有1.4万多平方米。”王彦力说,1937年建成以后,这些防空洞庇护过众多师生和乡邻。即使面对敌机的无差别轰炸,师生们仍恪守“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坚持在防空洞内上课、搞研究。


抗战研究专家、张瑾教授在七七抗战大礼堂前讲述卢作孚先生事迹

重庆大学的校史上,记载着一个个民族危难之际投笔从戎的故事。1940级体育科学生侯子勤毅然休学从军,1943年5月英勇牺牲时,年仅22岁。2025年9月,以此事迹为故事原型的原创川剧《等晴来,乘风去》在学校大剧场首演,导演是该校2008级学生魏源。他说:“我的录取通知书上写着‘复兴民族 誓作前锋’,直到排完这部向先辈致敬的川剧,我才真正理解到‘誓作前锋’并不是都要‘横刀立马’,而是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出光和热。”


“‘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是一代代重庆大学学子的青春誓言。”据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冯业栋介绍,学校每年超半数毕业生选择扎根西部、建设西部。譬如,陈晓灿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2021年毕业时毅然奔赴雪域高原;2023届毕业生向航在新疆墨玉乌尔其乡,短短两年间便增加集体收入15万元,还发展了5名党员。

“2018年以来,学校已举办基层就业培训和宣讲200余场,覆盖学生8万余人次。越来越多的重庆大学学子循着先辈足迹,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冯业栋说。

文字 |张国圣 姚璐 黄贺铂

来源 |综合自《光明日报》,新华社客户端、视频号,重庆大学微信

校馆弦歌

·传承红色基因

· 汲取文化力量

· 弘扬科学精神

更多教育信息

关注微言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微言教育 incentive-icons
微言教育
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账号
12706文章数 23954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