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特朗普在白宫公开表示,莫迪已向他承诺,印度此后不会再采购任何俄罗斯原油,这话在国际舆论场刚掀起波澜,三天后的航运数据就给了这场表态一记实锤。
印度10月下旬的俄油到港量达到每日180万桶,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这个数字背后藏着清晰的利益逻辑。
![]()
印度此次采买的乌拉尔原油,到岸价比欧盟设定的限价高了1.5美元,但对比布伦特原油现货价,每桶能省下近8美元,按每日180万桶的量算,一年下来就能少花52亿美元外汇。
印度的这笔账算得相当精明,美国原本想用50%的惩罚性关税逼印度妥协,没想到反而让印度下了决心,反正都要被加税,不如多买些便宜油稳住成本。
印度石油部有位匿名官员就直言,价格优势摆在那里,没人会跟钱包过不去,俄油采购的争议尚未平息,印度在稀土领域的一项决策,又让美国感到了不适。
![]()
2025年10月18日,印度多家主流财经媒体同时报道,印度已按中国要求提交书面承诺,明确从中国进口的稀土材料和永磁体,绝不会转口给美国。
这样的承诺并非凭空给出,本来想从其他渠道寻找替代,但后来发现,印度对中国稀土的倚重根本无法替代。
2024到2025财年,印度进口的870吨稀土磁体里,90%都来自中国,这些磁体可不是普通商品,莫迪力推的“印度制造”,从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到5G基站射频滤波器,都得靠它支撑。
![]()
有业内人士测算,要是中国断供,印度2026年的电动化目标,至少三成产能会停摆,印度战略圈里有人说,美国不给F-35还能忍,中国断了稀土,“印度制造”的脊梁就断了。
这话虽有些绝对,却点出了关键,印度在能源和稀土领域的选择,本质上都是对美国施压的回应,这种回应在2025年的美印互动中愈发明显。
前几年,印度还是美国“印太战略”里的活跃角色,2019到2024年,两国防务贸易额从180亿美元涨到250亿美元,往来看着十分热络。
![]()
但2025年特朗普政府重拾“美国优先”,情况就变了,8月,美国直接对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理由是印度关税高、顺差大还买俄油。
更苛刻的是,美国还要求印度在2026年前把农产品平均关税降到15%,取消三百多种产品的进口限制,甚至威胁要把关税提至70%。
如此看来,美国口中的“盟友”,更像是要印度出钱出地配合自己的竞争,印度没有妥协。
它先在世贸组织起诉美国,要求对美国40亿美元出口品加征报复性关税;接着又跟俄罗斯签了长期石油协议,约定每日供应200万桶,价格比市场价还低不少。
![]()
印度外长苏杰生9月更是直接喊话,说印度从来不会当任何国家的“副驾”,自己握着方向盘,这话被解读成“战略自主2.0”宣言,确实贴合当时的情境。
印度的这些动作,并非是对某一方的刻意亲近,而是基于自身利益的精准计算,但这种计算背后,也藏着不少难言之隐。
印度能买到便宜俄油,却拿不到先进的半导体设备,美国握着它芯片厂需要的关键技术,一旦扩大禁令,刚起步的芯片产业就会受创。
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也很明显,中国连续五年是印度最大逆差来源地,2024年逆差就有1010亿美元,手机、原料药等产业的关键中间品,六成以上来自中国。
![]()
更不用说稀土加工、精密机床这些高端领域,印度的短板还很明显,就算中俄愿意给技术,形成替代产业生态也得五八年。
短期看,印度靠这些选择拿到了实惠,也赚了“战略自主”的名声,但长期来看,产业短板不补,早晚要遇到瓶颈,很显然,印度想真正成为大国,光在中美俄之间找平衡远远不够。
![]()
下次美国再施压,或者中国调整出口政策,莫迪还能不能这样应对,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很明确,自身实力才是最硬的底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