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燕 韩靓 片|孙庆涛
在光岳楼一楼南门外,矗立着一块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所立的《重修东昌楼记》石碑。该碑由南京户部主事梁玺撰文,南京户部郎中朱荣书丹并篆额,济宁州嘉祥县夏宗惠镌刻。石碑正面记载了成化年间东昌知府杨能主持重修光岳楼的经过,背面则列出了四十多位参与工程的人员名单,涵盖官员、将领、督工和工匠等。这份名单完整展现了明代一项公共工程背后的组织体系,是研究当时社会治理的珍贵资料。
东昌楼(既后来的光岳楼)自明初建成以来,便是地方防御与民生保障的重要设施,更是一郡风貌的象征,碑文载其“台高数仞,楼耸数寻”,可见其宏伟。然而,至成化年间,历经百余年风雨侵蚀,东昌楼日渐破败,已是“风雨剥落”,“行者恻然”,重修之事迫在眉睫。但百余年间,历任郡守或 “能为而不欲”,或“欲为而不能”,导致重修工程一再搁置。
直至太守杨能上任,局面才得以改变。他认为此楼为“东昌之中镇”,“一郡观瞻所系”,若任其倾颓,不仅有损地方形象,更失职守。在他的推动下,重修工程于成化丙午年春天启动,并于当年九月九日顺利竣工。
![]()
官军民匠的紧密配合
从碑文内容可以看出,此次重修工程构建了一个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社会协作体系。
决策层以太守杨能为核心。碑文记载,他主动 “谋诸同寅,暨平山、东昌卫挥使”,并积极向巡抚都宪及藩臬重臣请示。尽管各方起初 “莫不皆以为难”,但杨能 “经画有略,措置有方”,最终成功推动工程启动。
资源协调层由卫所军事系统担任。碑阴题名中,来自平山卫与东昌卫的将领占相当比重,如昭勇将军郑环、蔡濂、陈镇、靳璋,明威将军蒋贵、毋丈、高镇,怀远将军周镗、王钺、时玉等。军事系统为何参与一项民事工程呢?在明代卫所制度下,卫所拥有独立的军户、匠户和物资,他们可能负责调动和管理所属部队参与工程,并负责工程现场的秩序和安全,为工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人力、物力和安全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已退休的平山卫致政挥使郑谅、致政明威将军李刚、石梁等人也参与其中。郑谅还在工程完工后组织“合郡之士夫”登楼庆贺,反映出这些退休官员在地方上享有很高威望,他们的支持对工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执行监督层包括府县官员和地方精英。东昌府同知高祐、通判周信、张寿,推官戴澄、经历马润、知事张杰等官员负责“监造”等具体事务,确保工程落实。而平山卫“督工义官”李达、刘玉的身份值得留意。“义官”并非正式官职,多因捐纳获得,他们很可能是地方上有财力和威望的士绅或商人,以义务身份参与工程监督。聊城县知县袁麟作为“刻字人”,可能负责监督碑文镌刻。
技术实施层由专业工匠组成。碑文中留下了木匠李忠、张俊、于得和,瓦匠乔清、铁笔(刻工)夏宗惠等人姓名,体现了“物勒工名”的传统。
一个多赢的社会工程
![]()
![]()
碑文中有一句话格外引人注目:“财不费于官,力不劳乎民”。一项如此浩大的工程,如何能做到既不动用官府财政,又不增加百姓负担?
结合参与人员构成来看,工程资金与人力可能通过多方协作得以解决:太守杨能可能动用了府县财政的少量结余。平山卫、东昌卫提供了军匠人力与部分建材。此外,众多参与工程的军官和地方士绅也很可能以个人名义捐资,特别是具有“督工义官”头衔的李达、刘玉,其头衔本身往往就源于捐纳,参与工程极有可能伴随着财物上的贡献。
碑文称所有参与人员“靡不公心协力,趋是赴工,而或恐后也”,工程自春至秋,历时不足一年。如此高效,反映出资金和人力组织都非常成功,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实现了多方共赢。太守杨能获得了“不朽之迹”的政绩,军事将领通过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彰显了社会地位,士绅商贾获得了美名和社会认可;工匠们不仅获得报酬,其姓名还得以刻碑留念;而东昌百姓则在没有增加负担的情况下,重新拥有了一座“冲汉凌宵,连云梯月”的壮丽楼阁。
成化年间这次光岳楼重修工程,生动展现了明代地方社会的运作图景,透过石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建筑的重生,更是一个时代中官、军、民、匠多方协作的生动实践。在资源有限与社会需求之间,古人找到了一条充满智慧的平衡之道。这种协作的智慧,穿越五百年的时光,依然值得今人深思。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