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死在长乐宫的时候,估计自己都没料到,最后送他上路的会是萧何。
那个当年连夜翻山越岭追他回来、硬把他推上“国士无双”位置的人,在他尸体还没凉透时,只说了四个字“为国除奸”。
![]()
就这四个字,让萧何往后一千年,都没躲开“忘恩负义”的骂名。
萧何为啥对韩信“先捧后杀”?
当年韩信在刘邦手下混的时候,压根没得到重视,越想越憋屈,干脆连夜收拾东西跑路了。
萧何听说这事儿,连跟刘邦打招呼的功夫都没有,揣着点干粮就追了出去。
那会儿谁能想到,这个曾在淮阴街头受胯下之辱的穷小子,后来能成左右天下的关键人物?
![]()
萧何追上韩信后,跟刘邦拍着胸脯保证“这是国士无双的人才”,逼着刘邦搞了个“筑坛拜将”的大场面。
我总觉得,萧何那时候是真惜才,不然犯不着跟刘邦叫板要知道刘邦一开始连见韩信的兴趣都没有,是萧何的坚持,才给了韩信带兵的机会。
后来韩信也确实没让人失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拿下井陉、十面埋伏困住项羽,硬生生把刘邦从“汉王”抬成了“汉高祖”。
说句实在的,没有韩信,西汉能不能建立都得打个问号;没有萧何,韩信这辈子可能就埋没在军营里了。
![]()
可天下定了之后,事儿就变味了。
刘邦看着韩信手里的兵权,心里越来越慌。
先是把韩信从“齐王”改封成“楚王”,后来又借着“钟离眛事件”,把他贬成了“淮阴侯”。
兵权没了不说,人还被软禁在长安,连上朝都得看刘邦的脸色。
换谁被这么折腾,心里都得有气,韩信“日夜怨望,居常怏怏”也挺正常,毕竟谁也受不了从“功高震主”变成“笼中鸟”。
真正的转折点是汉十年,阳夏侯陈豨在代地反了。
![]()
刘邦亲自带兵去平叛,长安一下子就空了。
吕后瞅准这个机会,找萧何商量怎么解决韩信。
本来想萧何可能会犹豫,毕竟是自己当年一手提拔的人,结果萧何没怎么推辞就答应了。
他亲自去韩信家里,说“陈豨已经败了,大臣们都去宫里朝贺,你也去吧”。
韩信本来称病不想动,可架不住萧何劝毕竟是当年的“伯乐”啊,他哪能想到这是个死局?一进长乐宫的门,铁门“哐当”一声就锁上了,武士们一拥而上把他捆了。
![]()
最后吕后为了绕开刘邦当年许下的“五不死”誓言,让宫女用锦缎铺地、竹签刺喉,把韩信活活戳死了。
“为国除奸”
韩信刚断气没多久,萧何就走进了长乐宫。
他看着地上还沾着血的尸体,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就冷冷吐出“为国除奸”四个字。
据当时在场的人说,他那时候脸白得像寒铁,声音硬得像劈柴,殿里的武士都吓得低头不敢看,连一向狠辣的吕后都愣了一下。
![]()
第二天,长安的大街小巷就贴满了诏书,说韩信跟陈豨串通谋反,要诛他三族,连他家里的宾客舍人都被抓进了大狱。
一夜之间,那个帮刘邦打下半壁江山的“兵仙”,就从“功臣”变成了“叛贼”。
这事儿传出去后,骂萧何的人就没断过。
唐朝的司马贞在《史记索隐》里说,萧何一开始推荐韩信,最后又卖了韩信,用手段谋私,根本没脸再站在汉朝朝堂上。
宋朝苏轼更直接,写了篇《韩信论》,说萧何比吕后还不仁,身为丞相,不想着保全功臣,反而主动设局把人往死路上推;明朝的李贽也在《藏书》里感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追韩信的时候多热情,杀韩信的时候就多冷血。
![]()
民间还有顺口溜,说“韩信命,萧何签,拉进长乐见吕端;竹签响,血光寒,为国除奸四字残”,把萧何的“黑料”编得人人都能唱。
我倒觉得,这些骂声不是没道理。
毕竟没有萧何,韩信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出头,韩信也用军功回报了他萧何能封酂侯、当相国,背后也有韩信的功劳。
结果呢?萧何转头就把韩信骗进死局,连个辩解的机会都没给。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韩信到底有没有真谋反,其实一直没个实锤刘邦不在家,吕后说他反了,萧何就帮着“坐实”罪名,这在谁看来都是“恩将仇报”。
![]()
当然也有人替萧何说话,说他是丞相,得优先维护朝廷稳定,韩信功高、年轻,还有一堆旧部,留着就是定时炸弹。
还有人说他是自保,刘邦本来就猜忌韩信,萧何要是不配合,说不定自己也会被当成“韩信同党”,到时候整个关中集团都得完蛋。
搞不清这些说法到底对不对,但有一点很明显,“为国除奸”这四个字,把萧何钉在了道德的风口浪尖上,怎么洗都洗不掉。
韩信的死是“必然”?
往深了想,韩信的死可能早就注定了,就算没有萧何,吕后也会找别人来办这件事。
秦汉那会儿,军功集团本来就容易受猜忌韩信从一个没背景、没资历的普通人,几年就封了王,手里还攥着一堆只认他的士兵,刘邦怎么可能放心?
![]()
不光是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异姓王,最后也没好下场,这就是当时的“潜规则”,“兔死狗烹”从来都不是说着玩的。
而且韩信带兵有个特点,士兵都服他,简直就是“韩家军”。
背水一战的时候,他让士兵往河边站,明明是送死的打法,士兵们还是照做了,最后还打赢了。
这种“兵权私有化”的情况,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都是噩梦。
刘邦之前还偷偷去过韩信的军营,趁他没醒就把兵符夺了,可见早就防着他了。
![]()
如此看来,韩信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皇权的威胁,他必须死,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说白了,萧何不过是皇权手里的一把“刀”,刀本身没感情,但用刀的人,总得承担“挥刀”的骂名。
千年过去,人们还在为“萧何该不该杀韩信”争论,其实争论的不是萧何这个人,而是那种冷冰冰的权力逻辑为了所谓的“国家稳定”,就能不管恩义,牺牲个人。
韩信死了,换来了西汉几年的安稳;萧何活下来了,却背了千年的骂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