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ppa真皮座椅8000元免费送!零重力座椅1万8免费送!熔岩橙车漆也免费送!”
雷军站在台上,一口气喊出十几个“免费送”,语气慷慨,眼神真诚,仿佛不是在卖车,而是在发福利。
![]()
可消费者冷静下来一算:这些“送”的配置,总价6.6万元,整车才卖25万。
这哪是送?分明是把本来该卖的东西,拆出来当赠品,再贴上“慈善”标签。
更离谱的是,小米客服明确表示:这些“免费送”的配置,不能退、不能换、不能减价。
你不想用零重力座椅?对不起,也得付钱。你讨厌熔岩橙?抱歉,不减价。
![]()
所谓的“送”,其实是强制捆绑销售,只是被包装成了“天上掉馅饼”。
这就像你去饭店点了一份25块的盖浇饭,老板告诉你:“米饭免费送!鸡肉免费送!青菜免费送!连盘子和筷子都是额外赠送!”
你一听,哎哟,赚了!可实际上,你本来就是冲着这顿饭来的,现在却因为“免费”两个字,觉得自己捡了大便宜。这就是雷军的高明之处,用话术偷换概念,让消费者在情绪中买单。
![]()
他不是第一个玩这套的,但绝对是玩得最溜的。别人家的车,配置写得清清楚楚:基础版、高配版、顶配版,价格对应功能。
小米呢?直接给你一个“全包套餐”,再美其名曰“限时免费送”。明明是标配,硬生生被说成“增值服务”;明明是捆绑销售,愣是变成了“老板放血回馈粉丝”。
更讽刺的是,雷军的人设一直是“老实人”“理工男”“不搞套路”。可这次的“免费送”风波,恰恰暴露了最狠的套路,往往藏在最真诚的脸后面。
他说“我们不赚钱”,可谁信?一辆成本十几万的车卖25万,还送6万多的配置,小米是做慈善吗?
当然不是。这只是把利润摊薄到每一个“免费”标签里,让你觉得“划算”,从而降低决策门槛。
网友的调侃一针见血:
“我买钥匙,送房子。”
“我去吃面,空气免费吸。”
这些梗看似搞笑,实则是对营销话术的集体嘲讽。
当“免费”变成一种心理操控,消费者还能相信什么?
问题在于,这种玩法短期有效,长期却会透支品牌信任。今天你用“免费送”吸引眼球,明天就得面对“被割韭菜”的质疑。
![]()
尤其是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算账、拆解、对比,这种文字游戏就会原形毕露。到那时,雷军的“真诚人设”还能撑多久?
营销可以有技巧,但不能没底线。
把本该明码标价的东西拆成“赠品”,本质上是一种信息误导。它利用了消费者的认知偏差,制造虚假获得感。这不仅是对智商的考验,更是对诚信的挑战。
![]()
小米曾靠“性价比”赢得市场,如今却靠“话术”制造幻觉。如果未来每一款产品都要靠“重新定义免费”来促销,那它的核心竞争力,是不是已经从产品本身,转移到了PPT和发布会?
别忘了,消费者可以被忽悠一次,但不会被忽悠一辈子。
当“免费送”变成“必付费”,当“慈善”露出“算计”的底色,再动听的故事,也会有人不再买账。
雷军的营销确实厉害,但厉害不等于正当。真正的高手,不需要玩文字游戏,也能让人心甘情愿掏钱。否则,再响的口号,也不过是一阵风,吹过就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