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
当人们放下工作,享受轻松惬意的国庆、中秋假期的时候,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依然绷紧神经,争分夺秒地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10月1日凌晨2时16分,正是万籁俱寂之时,急诊抢救室却因一名58岁急性心肌梗患者的到来而骤然紧张。
患者意识模糊,命悬一线。“立即启动胸痛绿色通道。”医生杨兴伟的指令清晰果断。护士李娜、潘文博的身影在病床旁快速移动,吸氧、监护、建立静脉通路……动作一气呵成。
突然,患者发生室颤,意识丧失。“准备除颤,所有人离床。”话音未落,除颤仪充电声几乎同时响起。肾上腺素快速推注,气管插管迅速完成,胺碘酮持续泵入……抢救团队的合作如同精密齿轮紧密咬合。
终于,患者恢复了自主心律。从入院到完成冠脉造影并成功介入治疗,仅用时不到半小时,这条一度濒临中断的生命线被重新连接。
清晨6时,天色微明。又一名意识不清并伴有呕吐的男性患者被送入院。当时,患者血压高达237/117mmHg。
“急性卒中,启动绿色通道。”预检判断瞬间激活了标准化流程,抽血、送检、急查头部CT……影像结果很快证实,患者是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室积血。神经外科医生火速到场会诊,怀疑脑血管畸形,需立即造影并准备手术。无缝衔接的处置,为患者的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假期意味着更重的责任。下午2时30分,一位71岁车祸重伤患者的到来再次验证了这句话。患者全身多发创伤,急诊医生王少佳立即启动创伤绿色通道。监护、抽血、建立静脉通路,护士李一蕾、徐亮配合默契。
急诊团队护送患者完成CT检查的同时,骨科、胸外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专家已接到急会诊通知,迅速集结。抢救室里,专家们围绕影像资料快速讨论,共同制订手术方案。多学科协作的强大合力,为复杂危重创伤患者架起了生命的桥梁。
下午5时12分,120救护车的鸣笛声再次划破急诊室的嘈杂。一名患者被快速推入,口鼻满是白色泡沫,唇色发绀,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大蒜味——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病情十分凶险。
急诊科主任姚福军现场指挥,抢救团队迅即响应:气管插管、洗胃、解毒、准备血液净化……一系列救治措施在紧张有序中推进。团队的专业与沉着,又一次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
晚7时32分,科室接到67岁女性突发意识丧失的求助后,院前急救团队火速出车。医生程瑶在途中远程指导家属进行心肺复苏。
急救团队赶到现场时,患者已无呼吸心跳。程瑶立即接替按压,护士石少勇开放气道辅助呼吸,并建立静脉通路用药。
救护车在鸣笛声中疾驰,车厢内持续的心脏按压一刻未停。晚7时47分,患者抵达抢救室,医生冯骅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护士王建军、周娅、孙亚男迅速启动心肺复苏机、建立双静脉通道、导尿……经过半小时不懈努力,患者自主循环恢复,散大的瞳孔回缩,被安全转移至重症医学科。
“为确保假期医疗安全,急诊科全员坚守。所有主任参与排班,确保每天至少一人在岗指挥。医生蒋召芹,护士孙志玲和李凤霞主动放弃休假赶来支援;聂亚冬、朱超、王耀辉等多位医生在彻夜忙碌后,仍主动留下支援白班。”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姚福军说,所有的坚守,都为了每一次心跳带来的希望回响。
截至10月9日早8时,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在“双节”期间共收治患者2442人,成功抢救危重症患者429人。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对“救得活、接得住、托得稳、通道畅”急诊精神的生动写照。
来源:秦皇岛日报
责任编辑:高小飞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