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德深厚者,额头会浮现这三种福相,得菩萨庇佑,万般邪气都消尽

分享至

古籍《太上感应篇》有言:“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所谓“阴德”,指的便是那些不为人知、不求回报的善行。世人行善,多为求名,或为求利,或为求心安。唯有行阴德者,其善行纯粹如水,不染纤尘,发于本心,归于天地。

这样的善,最是动人,也最是难得。

佛家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其实,真正的神明,或许就是我们自己的良心。当一个人积累的阴德足够深厚时,身体发肤便会随之改变,生出种种祥瑞之相。尤其是额头天庭之处,那是魂光汇聚之地,更是福报最初显现的明堂。



01.

林静是个很安静的女孩,人如其名。

她在市图书馆做图书管理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书籍,为读者办理借阅。工作不忙,也不吵闹,很适合她的性子。

林静没什么特别的爱好,唯一的“习惯”,就是做一些不为人知的小事。

比如,清晨上班的路上,她会固定在一个巷子口,为那里的几只流浪猫放上一把猫粮和一碗清水。她做得很隐蔽,总是趁着四下无人,放完就走,猫儿们都认得她轻巧的脚步声。

比如,在图书馆,她发现有一套给孩子们看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绘本,其中一页被撕破了。她没有声张,下班后自己买来专业的修补胶带,小心翼翼地将那破损的一页粘好,让它看起来天衣无缝。

再比如,她住在老城区,楼道里的声控灯坏了很久,邻里们只是嘴上抱怨,却没人去修。林静默默地在网上买了新的灯泡,趁着周末,踩着凳子自己换了上去。当晚,听到邻居们惊喜地说着“灯亮了”的时候,她正在自己家里,微笑着喝一碗热粥。

这些事,她从不跟人说起。在她看来,这不过是举手之劳,是理所应当,不值得挂在嘴上。

她就像一棵安静的树,默默地为路人洒下一片绿荫,却从不计较路人是否知晓。

最近,林静感觉自己身上有了一点小小的变化。

她的额头,时常会传来一阵若有若无的温热感。

那感觉很舒服,就像冬日里,有一缕最溫暖的阳光,恰好照在她的眉心。

她起初以为是错觉,但这种感觉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她做完某些“小事”之后,那种温热感会格外明显。

她对着镜子照了又照,额头光洁如常,什么也看不出来。

林静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只当是自己身体的某种奇妙反应。

她依旧过着自己平静如水的生活,浑然不觉,某种深刻的福报,正在她的身上悄然扎根、发芽。

02.

那股温热感,似乎真的带来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好运气。

但这份运气,从不应验在她自己身上,而是巧妙地作用于她身边的人和事。

这天下午,林静提前半小时下了班,准备去医院看望一位生病的同事。

她刚走出图书馆大门,就看到对面马路,邻居家的王奶奶正提着一个很大的西瓜,颤颤巍巍地准备过马路。

林静见状,连忙快走几步穿过人行道,迎了上去。

“王奶奶,我帮您提吧。”她笑着接过王奶奶手中的西瓜,入手沉甸甸的,怕是有十来斤。

“哎哟,是小静啊,不用不用,我自己来就行。”王奶奶有些不好意思。

“没事,正好顺路,我送您到楼下。”林静不由分说,稳稳地托着西瓜,搀扶着王奶奶的胳膊,陪着她慢慢往家走。

两人刚走进小区大门,身后突然传来“轰隆”一声巨响!

回头一看,只见小区门口那棵老槐树的一根粗壮的枝干,毫无征兆地断裂了,重重地砸在人行道上,碎木纷飞。

那里,正是几秒钟前,王奶奶一个人站着等车的地方。

周围的人都发出了惊呼,王奶奶更是吓得脸色发白,拍着胸口,后怕不已。

“天呐……这要是再晚走几步……”

林静也有些心惊,但更多的是庆幸。

她安慰了王奶奶许久,把她安全送到家,才转身离开。

走出不远,她额头的那股温热感,又一次清晰地浮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温暖。

类似的事情,不止一次发生。

有一次,她在公交车上,一个神色慌张的年轻人挤到了她身边。林静下意识地往旁边挪了挪,同时用手护住了自己挂在胸前的帆布包。

那个年轻人见状,愣了一下,随即悻悻地在下一站下了车。

等车开动后,林静旁边座位的阿姨才一拍大腿,惊呼道:“哎呀!我的手机!我的手机不见了!”

显然,刚刚那个年轻人是个小偷。他本想对林静下手,却因为林静一个无心的、自我保护的动作,让他以为被识破,从而放弃了。

林静因此躲过一劫。

渐渐地,她身边的朋友和同事都觉得,林静像个“福星”。

和她在一起,心情会莫名地平静下来。

丢了东西,跟她念叨念叨,说不定转头就在某个角落里找到了。

心里有烦恼,跟她聊上几句,好像再大的坎儿也变得不那么难过了。

“林静,你身上是不是带了什么开过光的宝贝啊?”朋友半开玩笑地问。

林静只是微笑着摇摇头。

她没有什么宝贝,她只有一颗,再普通不过的,与人为善的心。

03.

真正的考验,总在不经意间到来。

林静的对门,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妇,姓张,有个四岁大的儿子,叫童童,长得虎头虎脑,十分可爱。

林静很喜欢这个孩子,时常会送他一些自己做的小点心,或是从图书馆借阅的儿童绘本。童童也和她很亲,总是“林静姐姐、林静姐姐”地叫个不停。

但最近半个月,童童出事了。

原本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变得蔫蔫的,不爱吃饭,不爱说话,整天抱着个布娃娃,躲在房间的角落里。

到了晚上,更是麻烦。

孩子总是从噩梦中惊醒,放声大哭,指着房间里空无一人的地方,惊恐地喊:“有东西!有东西在那里!”

小张夫妇急坏了,抱着孩子跑遍了市内所有的大医院,从儿科到神经科,做了个遍检查,结果都显示孩子一切正常,没有任何生理性病变。

可孩子的状况,却一天比一天差。

他瘦得很快,眼窝深陷,眼神里充满了成年人都少有的恐惧和疲惫。

小张夫妇急得焦头烂额,工作也顾不上了,整天在家里守着孩子。他们试过各种办法,请心理医生,换房间,甚至在网上求了一些“安神符”,但都毫无效果。



林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她好几次去看望童童,都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只要她走进童童的房间,陪着他坐一会儿,原本烦躁不安的孩子,就会慢慢平静下来,甚至能在她的身边安稳地睡上一小会儿。

可一旦她离开,不出半小时,孩子又会从噩梦中惊醒。

有一次,林静陪着童童,正在给他读绘本。

孩子靠在她的怀里,小声地问:“林静姐姐,你身上好暖和……你能不能,不要走?”

林静的心一下子就揪紧了。

她抬头环顾这个房间,虽然收拾得很干净,阳光也很好,但不知为何,总让她感觉到一股若有若无的阴冷。

尤其是房间角落里,那个新买的红木小衣柜,更是让她觉得有些不舒服。

她听童童妈妈说起过,这个小衣柜是上个星期,小张从一个乡下古玩市场淘来的,说是有些年头了,木料很好,价格也便宜。

童童出现异常,似乎也正是在这个衣柜搬进房间之后。

04.

小张夫妇几乎被逼到了绝路。

这天,孩子的奶奶从老家赶来,看到孙子瘦得脱了相的样子,心疼得直掉眼泪。

“医院看不好,这就是撞上邪祟了!”老人家一拍大腿,十分笃定,“得去庙里求求菩萨!”

她告诉小张夫妇,城西有座很老的寺庙,叫“甘露寺”,规模不大,香火也不算旺,但据说寺里有位老师父,道行很高。

“死马当活马医吧!”小张夫妇商量了一下,决定带孩子去试试。

他们知道林静和童童关系好,孩子也黏她,便拜托林静一同前往,希望她在路上能帮忙安抚一下孩子。

林静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甘露寺确实偏僻,坐落在半山腰上,石阶古旧,青苔丛生,透着一股与世隔绝的宁静。

寺庙不大,只有两进的院落,院子里种着一棵巨大的银杏树,树龄怕是有上千年了。

几人来到大雄宝殿,虔诚地上了香,拜了佛。

童童一进寺庙,情绪就比在家里安稳了许多,但依旧紧紧地抱着林静的胳膊不肯松手。

拜完佛,小张向一个小沙弥打听,想求见那位老师父。

小沙弥摇了摇头,说师父正在后院打坐,不见外客。

就在小张夫妇失望不已的时候,一个苍老的声音从旁边传来。

“阿弥陀佛,几位施主,所为何来?”

众人回头一看,只见一个身穿灰色僧袍、手持扫帚的老僧人,正站在银杏树下,含笑看着他们。

他看起来年纪很大了,眉毛和胡须都已雪白,但面色红润,眼神温和而清澈,仿佛能看透人心。

小张夫妇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连忙上前,将童童的情况说了一遍。

老僧人静静地听着,目光却没有落在孩子身上,而是越过他们,停在了抱着孩子的林静脸上。

他的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acts的惊讶,随即又化为深深的赞叹和了然。

“孩子无碍。”老僧人开口了,他从小张手里接过童童,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头顶,“这孩子只是神魂弱了些,沾染了些许不洁的阴气,才会夜不能寐。”

说着,他从自己的僧袍里,摸出了一串看起来很普通的菩提子手串,戴在了童童的手腕上。

“回去后,把孩子房间里那件来路不明的旧家具,搬出去,在太阳底下暴晒三天。此后,便可无虞。”

他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

小张夫妇千恩万谢,就要掏出香火钱。

老僧人却摆了摆手,拒绝了。

他的目光,始终落在林静的身上,准确地说,是落在她的额头上。

05.

“这位女施主,请留步。”

就在林静准备跟着小张夫妇离开时,老僧人开口叫住了她。

小张夫妇愣了一下,林静也有些意外,指了指自己:“老师父,您是在叫我吗?”

“正是。”老僧人点了点头,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将她引到那棵巨大的银杏树下。

“老师傅,有什么事吗?”林静有些拘谨地问。

老僧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女施主,你最近,可时常感到额头发热,如沐暖阳?”

林静闻言,心中巨震,惊愕地睁大了眼睛。

这件事,她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

“您……您怎么知道?”

“呵呵,”老僧人笑了,笑容慈祥,“贫僧痴活九十载,别的本事没有,唯独这双眼睛,尚能分辨一些世间罕见的‘气象’。”



他抬头看了一眼面前这个气质干净、眼神清澈的女孩,缓缓开口:

“刚才那孩子的麻烦,不过是些许阴气侵扰,算不得什么大事。贫僧用佛珠护住他的心神,他们回去再将那阴气的源头处理掉,自然无碍。”

“真正让贫僧在意的,是你啊,女施主。”

林静被他看得有些不好意思,低下了头:“我……我只是个普通人。”

“普通人?”老僧人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一丝感慨,“若你都算普通人,那这世上,便再无‘福缘深厚’之人了。”

他看着林静的额头,那里的皮肤光洁依旧,但在他的“法眼”中,却能看到一团温润、明亮的淡金色光晕,正在缓缓凝聚,如同黎明前,东方天际的第一缕晨曦。

“女施主,你可知,何谓‘阴德’?”

“就是……就是做一些不求回报的好事吧。”林静想了想,回答道。

“说得对,也不全对。”老僧人解释道,“真正的阴德,是发自本心,不带任何目的,甚至连‘我在做好事’这个念头都没有的善行。如此善行,方能上达天听,下感地灵,得诸佛菩萨之庇佑。”

“你常行此等善事,福报已然积累得极为深厚。这股福报,在你身上,便会显化为‘福相’。”

林静听得云里雾里,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额头。

“福相?那是什么?”

“凡阴德深厚者,其福报会在额前天庭,凝结成三种不同的福相。得其一者,便可百邪不侵;三相齐聚者,更是世间罕有,乃是菩萨行走在人间的化身。”

老僧人的声音,带着一种庄严和肃穆。

林静的心,怦怦直跳。她感觉自己似乎正在触及一个,自己从未想象过的,关于命运的秘密。

她咽了口唾沫,鼓起勇气,轻声问道:“那……老师父,您能告诉我,这第一种福相,到底是什么吗?”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