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因为痔疮有多致命——是它撕开了三重民生漏洞:特殊群体用药储备的空白、短缺药品监管的滞后、市场逐利的无底线。
从23元涨到966元,这不是简单的价格暴涨,是一面照妖镜。
漏洞一:用药保障的“盲区”,谁在意孕妇的“万分之一”?
太宁栓停产前,它有个特殊身份——国内唯一明确标注孕妇可用的痔疮栓剂
![]()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把它列为“孕期痔疮首选用药”,原因很简单:不含麝香等活血成分。而市面上那些普济痔疮栓、马应龙麝香栓?孕妇禁用,说明书上写得明明白白。
- “其他药能止血消肿,但医生说有风险,让我别碰。现在太宁栓没了,我该怎么办?”——一位北京孕妇的真实困境。
这就是第一个漏洞:我们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多聚焦常见病、罕见病,却忽视了“非致命但刚需”的小众需求
对比一下标准:孕妇用药“万分之一风险零容忍”,普通药品“不良反应率低于千分之三即可上市”。这个差异有多大?意味着孕妇能用的药本就极少,而太宁栓这种“安全牌”一旦断供,就是把特殊群体推向悬崖
安徽肛裂患者“清清”说得更直接:“用了三年,一用就见效,现在断货只能硬扛。”
硬扛?这两个字背后,是多少人的无奈。
漏洞二:监管响应的“慢半拍”,预警机制去哪了?
我们来梳理一条时间线:
- 2023年11月:西安杨森因爱尔兰海域红藻原料枯竭,太宁栓停产;
- 2024年4月:价格从23-68元涨至268-466元;
- 2025年10月:注销药品证书,电商报价飙至856-966元,涨幅超38倍
整整两年时间,监管在干什么?
《进一步做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的意见》里明确写了:建立短缺药品监测预警机制,提前研判供应风险。可太宁栓从停产到涨价再到注销,期间没有任何应急保供措施,没有任何价格干预信号。
等到患者买不到药、买不起药了,12315的回应是什么?
- “太宁栓属市场调节价,商家明码标价即可,无价格上限管控。”
明码标价就行?那我标个966元,你也不管?
这就是第二个漏洞:监测预警机制为何未能提前启动?还是说,这套机制压根没把“小众刚需药”放在眼里?
对比2025年上海查处的“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垄断案”——3家企业因联手涨价21倍被罚2.22亿元。同样是涨价,为什么这次就“无监管依据”了?
![]()
因为一个是“人为垄断”,一个是“原料短缺”。可你告诉我,中间商趁火打劫,囤货哄抬,这不是人为?
漏洞三:市场逐利的“无边界”,刚需成了收割工具
太宁栓的核心成分角菜酸酯,需从爱尔兰特定海域红藻中提取。2023年全球原料彻底枯竭,西安杨森尝试人工合成失败,最终被迫停产。
这是客观事实,没人能否认。
但为什么存货有效期到2026年4月,现在就敢炒到966元?
上海某药房坦言:“进价翻倍,我们也不敢多进货。”翻倍?那你卖966元,利润得多少?
这就是第三个漏洞:市场逐利没有边界,而监管对“刚需收割”缺乏约束
别嘌醇原料药垄断案里,企业因涨价数倍被罚款。太宁栓涨38倍,为什么就能以“原料短缺”为由规避监管?实际上,中间商借“刚需”收割,本质跟垄断有什么区别?
网友吵翻了:
- 焦虑派:“有效期只剩半年,用完了怎么办?这是逼死刚需!”
- 理性派:“马应龙、肛泰都能用,没必要盯着一款药,涨价是趁火打劫。”
- 反思派:“从‘救命针’到痔疮药,稀缺药涨价成常态,该建预警机制了。”
问题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用马应龙——孕妇不能,肛裂患者不能,对麝香过敏的不能
![]()
这些“少数人”,就该被抛弃吗?
民生保障的精度,恰恰体现在对“少数人”需求的回应里
太宁栓事件不是孤例。
从新斯的明到别嘌醇,从救命药到痔疮栓,稀缺药品涨价已经成为常态。而每一次,受伤的都是最弱势的那群人——孕妇、老人、特殊病患。
该怎么办?
建立“特殊人群用药清单”动态管理,对不可替代药品提前布局原料储备;对异常涨价启动临时价格干预;对囤货哄抬行为,按垄断处理,重罚不贷。
这不是要求过高,是最基本的民生底线。
- 别让“安全用药”成为奢侈品,别让“少数人”的需求被选择性忽视。
民生保障的精度,恰恰体现在对“少数人”需求的回应里。
一盒痔疮栓涨38倍,撕开的不只是价格漏洞,是我们对弱势群体的漠视,是监管的滞后,是市场逐利的无底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