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范世林
运城的日光该是温和的,透过母亲房间的窗,落在她常坐的椅子边。九十二岁的母亲总爱望着窗外,看楼下的树影晃过青砖地,看邻居们从超市买菜的情景——妹妹忙着做饭洗衣、处理琐事,多数时候,这方窗景便是母亲一天里最常相伴的风景。
母亲不会用手机拨打电话,那部十多年前我为她办理的铁路免费小号,自始至终都只等着一个人的来电。我在太原的日子,总忍不住想那扇窗后的身影:她身子还算硬朗,饭吃得香,觉睡得稳,聊起早年的家常依旧思路清晰,只是听力添了些迟钝,走路要借着轮椅的支撑。她从不说孤单,可我知道,儿女不在身边,少了人唠嗑的日子,心里总像空着一角。这部小号,便是为填这一角而设,后来更成了每日雷打不动的约定:清晨我处理完手头的事,或是傍晚她刚吃过妹妹做的晚饭,我总会准时按下那串熟悉的号码。
“妈,今天窗外的树叶子又绿些了没?”我总爱从她熟悉的风景问起。电话那头会传来她略带笑意的声音,慢腾腾地讲:“绿了,风一吹还摇晃呢。”她会絮絮叨叨说妹妹今天做了她爱吃的面条,表兄弟姐妹们去家里看望她,外甥们带她去饭店吃大餐,也会叮嘱我“太原天冷风大,多穿件衣服”“别总熬夜写东西”。有时我忙着工作,说话难免仓促些,母亲便会轻声说:“你忙就先挂,我没事,闲了再聊。”可我总舍不得,哪怕多聊两句“今天的太阳暖不暖,家里温度怎么样,吃的饭香不香”,也想让她多听会儿我的声音,知道远方的我始终记挂着她。
从前总觉得,孝敬父母该是多买些补品,多寄些生活费,让他们衣食无忧。直到那天参加健康讲座,专家说“长寿的秘诀,首要是心情愉悦,其次才是饮食与运动”,我忽然心头一震。原来母亲要的从不是物质的丰盈,而是那份“被记挂”的踏实——知道儿子平安,能跟人说说心里话,日子便不算冷清。有次我出差耽误了通话,晚上匆匆回拨过去,母亲的声音带着刚被吵醒的迷糊,却第一句就问:“是不是有什么事了?怎么今个没打电话?”我慌忙解释行程,她却叹口气说:“那就好,我这一天没听到你声音,总惦记着。”
那之后我更明白,这通由我主动拨通的电话,早已不是简单的问候。对母亲而言,听筒里传来的声音是驱散孤独的光——知道儿子平安,知道我们都好,知道自己没有被遗忘,心里的焦虑便少了大半。有次她跟我聊起小区里的老人,说有位阿姨儿女都在外地,很少能接到电话,“天天坐在楼下发呆,看着怪可怜的”。我听着,忽然觉得自己坚持的这份“每日去电”,竟成了母亲晚年生活里的一份底气。
如今拨通电话,总能先听到母亲摸索着拿起听筒的轻响,随后是她带着确认的语气:“是世林吧?”我便笑着回应,从天气聊到家常,从运城聊到老家。有时说着说着,电话那头会传来她轻轻的笑声,像运城的日光那样温暖。我知道,这份隔着距离的陪伴,或许不如在身边照料那般周到,却能让母亲的心里始终装着暖意,让她在望向窗外时,眼里不只有树影,还有对远方的牵挂与安心。
原来孝敬从不止一种模样。有人守在身边端茶倒水,有人寄去衣物补品,而我能做的,便是通过这小小的听筒,把牵挂与安心送到母亲身边。这通每日由我主动拨通的电话,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贵重的礼物,却藏着最朴素的心意——让母亲知道,无论相隔多远,她永远是我心里最惦记的人。这份心意,便是我能给她的,最踏实的孝敬。
![]()
(作者范世林,系太原铁路运输法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政治部主任、党支部书记、高级政工师、正处级调研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全国铁路百佳优秀新闻工作者,太原市生活方式医学学会、太原铁路运输中级法院第六党支部书记、北京诗情画意唱和群群主、山西省绿色家庭、山西省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法制建设促进会会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