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六下午镇海楼展区阅览室内,2025诗书少年暨广州博物馆“文物里的广州”讲解大赛大咖沙龙圆满结束。
精彩花絮
活动由我馆曾玲玲副馆长主讲,现场座无虚席,热闹非凡,诗书少年们挺直脊背认真听讲,遇到曾馆长的提问便踊跃举手,条理清晰的回答里满是扎实的文学底蕴;而家长们也不时低头记录,少年们手中的笔记本更是写得满满当当,把备赛技巧、文物故事都仔细记下,生怕错过半点干货。
![]()
![]()
“通过今天的分享,我收获了很多广州历史文化知识,对半决赛的准备更有信心啦!”随着曾馆长的分享渐入佳境,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惊叹,聊到“羊城”的由来时,好几个孩子同时举起手,其中一个男孩脆生生地答:“是5位仙人骑着羊送来稻穗,让广州变富饶!”
积极的互动让现场氛围越发热烈;在分享苏轼题“六榕”的典故时,一个小男孩一直举着手,最后认真分享了他所知道的苏轼的故事。这场沉浸式文化沙龙,不仅让大家读懂了广州的千年底蕴,更让少年们的文化积累有了鲜活的展示舞台。
![]()
![]()
一本书、“三脉”线,串联广州2000年历史
沙龙现场,曾馆长以《文物里的广州》为核心,从“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切入,带大家读懂书籍的隐藏逻辑。
【书名藏深意】:《文物里的广州》不只是罗列文物,而是通过 125 件可移动文物以及38 处不可移动文物,详细阐述了哪些文物能代表广州、怎样通过文物读懂广州。作为“读懂广州” 系列丛书之一,它更教会大家用“小文物”见“大历史”的阅读方法。
【框架有巧思】:前言、目录、每章概述的结构清晰明了,73篇内容按“城脉、文脉、商脉”三大主题分类——“城脉20篇”讲广州从任嚣筑番禺城到明清城墙变迁的建城史,“文脉26篇”说从光孝寺到广雅书院的人文精神,“商脉27篇”述从汉代海上丝路到清代十三行的贸易传奇,系统呈现了广州的历史特点、特色、特长。
而这本书既有历史学的专业性,又用散文体的文学笔触讲故事,比如讲西晋“陶鸡猪舍”时,不仅介绍它是汉晋随葬明器,更通过“奴仆喂鸡、投放饲料”的场景还原,让 1700 多年前岭南大族的生活图景跃然眼前,通俗易读又充满趣味。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
![]()
![]()
跟着文物“穿越”:学会与古人共情,才是讲好广州故事的关键
“怎么让讲解不只是背资料?” 曾馆长在分享中,重点教大家“透物见人” 的共情方法。以六榕寺这个著名景点为例,曾馆不仅讲了六榕寺的建寺历史、王勃写《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的典故,更聚焦苏轼题“六榕”的细节。“读懂古人的际遇与心境,讲解时才能有温度。” 曾馆长说。
她还以“蕃禺”漆盒、“万岁” 瓦当为例,解读这些南越国文物如何还原“两千年前的都会图景”;用唐代“蕃坊”记载,展现广州“天子南库”的开放包容——这些从书中提炼的文物故事,正是半决赛中的绝佳素材。
![]()
![]()
故事未完,接力棒已交给诗书少年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小孩,需要多了解历史文化,把历史当作根,才能创造更多属于我们的奇迹!” 沙龙结束后,一位戴着眼镜的小男孩攥着记满笔记的本子,眼神坚定地说出了自己的感想,稚嫩的声音里满是对文化传承的认真。
![]()
![]()
![]()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正如曾馆长在分享最后所说:“这本书是我们对广州历史的感悟,现在接力棒交给你们。” 她不仅希望这场沙龙能帮孩子们破解半决赛的备赛困惑,更期待少年们读完《文物里的广州》后,能真正走出书本,用脚步丈量广州的每一寸历史,把本土文化的火种好好传承下去。
虽然这场大咖沙龙已落下帷幕,但诗书少年与广州文化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篇章。我们满心期待,在半决赛舞台上,能看到孩子们带着从书中汲取的知识、从沙龙里收获的灵感,把广州的文物故事、城市记忆,讲得有温度、有深度,让更多人听见属于少年的“广州声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