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作《国务院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指出:我国要用全球历史上最短时间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完成全球最高碳强度降幅,任务十分艰巨。
![]()
“十四五”以来,我国碳强度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完成情况基本符合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预期进度,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和森林蓄积量已提前完成2030年NDC目标。
然而《报告》毫不避讳地指出,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任务十分艰巨”。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产业转型阵痛、技术“卡脖子”问题以及复杂的国际气候治理形势,都是中国必须直面的挑战。
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是中国转型路上的一大难关。《报告》提到,“受数智化应用加速、气候变暖等影响,未来用电需求可能更高”。数字化转型带来数据中心耗电量激增,气候变暖又增加空调负荷,这些新因素都给减排带来压力。
产业转型阵痛不容小觑。部分地方盲目上马“两高”(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问题有所抬头,新兴产业却面临核心技术“卡脖子”和同质化竞争的双重挑战。
全国碳市场虽已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三个行业,但法律法规体系仍待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手段不足、数据准确性和时效性不够,这些基础能力短板制约着政策精准施策。
国际气候治理形势同样严峻。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首次突破1.5℃这一临界点,而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再次退出《巴黎协定》,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带来不确定性。
![]()
面对艰巨任务,中国的信心来自其系统作战能力。《报告》勾勒出中国应对挑战的全面布局,从法律政策到市场机制,从科技创新到国际合作,展现多维度推进的战略思路。
在法律政策层面,中国将配合立法机关研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专项法律,加快推动出台生态环境法典。这为“双碳”目标提供长期制度保障,避免因短期经济波动影响转型进程。
市场机制建设尤为关键。全国碳市场将逐步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7亿吨,成交额459.3亿元,市场活力初步显现。
中国计划“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持先立后破”,这一思路保障了能源安全的同时推进转型。大型风光基地建设、水风光一体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能源,多路径并进避免“一刀切”。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正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可控核聚变、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储能等前沿技术研发。这些颠覆性技术可能成为未来实现碳中和的“胜负手”。
中国方案的核心在于坚持系统观念,不将气候问题简单化为减排问题,而是将其与经济发展、能源安全、科技创新、社会转型有机结合。这种综合性解决方案,正是全球气候治理中最稀缺的资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