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烟云隐深矿
实验厂房焕新颜
——追星徐光宪院士包头采访随笔之二
2025年10月21日
叶建华
关于包头主矿与东矿的种种,早已如地质图谱般深深镌刻在我的认知深处。参观包头博物馆后,与包头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肖军、包钢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陈秀昆、聚信基金总经理赵利平的一番交谈,更将我的思绪引向了一百八十公里外的白云鄂博矿区。初闻此程,我略感疑惑:何以矿与城相隔如此遥远?答案如水般澄澈——炼钢需水,而白云鄂博干旱少雨,唯有黄河之畔,能滋养钢花铁流。
![]()
是日,秋高气爽,我们驱车北行。窗外,“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阴山山脉如苍龙横卧,峰顶积雪在日光下泛着清冷银辉,与广袤原野交相辉映,绘就一幅壮美画卷。近三小时驰骋,我们终抵矿区。白云鄂博区常务副区长陈培元一行远迎于道,引领我们驶入这片蕴藏天地精华的土地。
“矿山记忆”楼前,稀土的气息仿佛已悄然弥漫于空气之中。王会平主任领我们步入一座由旧日机车维修车间增设而成的记忆馆,一步踏入,便如逆着时光的河流,走进了历史的深处。厂房内,一幅幅照片如岁月书页,静静诉说矿山的往昔:从第一代开拓者坚毅的面容,到火红年代中劳模群体的身影;从锈迹斑驳的历代机车,到印着时代烙印的生活器物。墙上,毛主席的画像与语录依旧鲜明,那些铿锵的口号,如遥远的回响,唤醒了一代人记忆中的温度与激情。
![]()
尚未从历史的沉浸中抽身,我们已乘车穿越生产区,停驻于两座巨型矿坑之间的观景台。矿区讲解员遥指远方,将时光拉回近百年前——从丁道衡敲下第一块矿石,到何作霖于显微镜下辨出稀土的踪迹,这座“神山”便再难沉寂。深坑之下,埋藏的不仅是矿脉,更是一段民族记忆:列强的觊觎、科学家的疾呼、旧政府的漠然……直至新中国屹立东方,矿山才真正焕发生机。设备迭新,产量跃升,今日这片土地,更在大国棋局中执子有声,举足轻重。
征得许可后,我们于观景台合影,将这一刻的震撼与敬意,定格于镜头之中。
![]()
午间,白云区政府以真诚相待。宣传部长罗惠文详述区情,畅谈如何依托矿山与稀土,谱写发展新篇。我聆听之余,心感欣慰——如同“蝴蝶效应”,一块矿石激起的涟漪,正不断扩大为时代的浪潮,推动着前行的步伐。
![]()
辞别白云鄂博,我们转往包钢冶炼分厂——徐光宪院士曾将“串级萃取理论”在此化为现实的神圣之地。进入厂区之路颇为周折,肖军等人多方协调,出示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公函,终在日落前签署保密协议,换乘内部车辆,抵达当年的实验厂旧址。
![]()
旧日厂房或已拆除,或已改作他用。我们立于斑驳墙下留影,遥想徐光宪院士在此倾注的日夜,那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早已融入每一道工序、每一吨产量。陈秀昆动情讲述院士的敬业与创新,言谈间,可见其精神如薪火,照亮一代代包钢人的前行之路。三十载光阴荏苒,今日之产能,已非昔年所能比拟。
一日往返四百公里,风尘满襟,却思绪清明。肖军、陈秀昆、赵利平一路讲述的稀土故事,如拼图般在我心中渐次完整,勾勒出清晰的轮廓。
![]()
夜宴之上,更见文心相连。肖军特意邀来包头市作协主席车夫、包钢作协副主席贾海雁共聚。他们对我此行致以热忱欢迎,并赠我《包头这一年》与《七秩颂歌——包钢成立70周年文学作品集》。这两卷书香,满载钢城历史与风情,令我感怀不已,倍觉珍贵。
包头市政府原副秘书长郑元滨先生携助理耿佳静做东晚间餐叙,席间娓娓道来他与稀土的缘分,更为我的创作提出真知灼见,让我受益匪浅。连日以来,我沉浸于这般温暖的友情之中,感动之余,更添一份责任——这些珍贵的一手素材,必将化作笔下真诚的文字,不负此行。
![]()
明日,我将继续深入采访。贾海雁已为我联络曾与徐光宪院士共事的老同志。静待聆听,那些岁月深处的动人故事,感受那份不朽的精神力量。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信息早报》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