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直径约 930 亿光年的可观测宇宙,天文学家要测量天体间的遥远距离,靠的不是 “尺子”,而是一套从近到远、层层递进的 “宇宙测距工具箱”。
![]()
从太阳系内的行星,到数十亿光年外的星系,不同尺度的距离,对应着不同的测量方法,这些方法共同编织成一张 “测距网”,帮人类丈量宇宙的尺度。
最基础的方法是 “三角视差法”,适用于测量太阳系附近(约 300 光年以内)的恒星距离。原理类似我们双眼看物体的 “视差效应”—— 当我们交替闭合左眼和右眼,眼前的物体似乎会相对于远处背景移动,移动的角度就是 “视差角”。
![]()
天文学家利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在半年内(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两端)两次观测同一颗恒星,测量恒星相对于遥远星系背景的偏移角度(视差角)。根据三角几何关系,视差角越小,恒星距离越远;通过简单计算,就能将视差角转化为实际距离(1 秒差距约等于 3.26 光年,对应视差角 1 角秒)。这是人类最早掌握的 “宇宙测距法”,至今仍是测量近距恒星的 “金标准”。
当距离超过 300 光年,三角视差法的精度会大幅下降,此时天文学家会启用 “造父变星法”。
![]()
造父变星是一类特殊的恒星,其亮度会随时间周期性变化,且亮度变化周期(光变周期)与自身真实亮度(绝对星等)严格相关 —— 光变周期越长,绝对星等越亮,就像 “标准蜡烛”,亮度可精确预测。天文学家观测造父变星的光变周期,就能算出它的绝对星等;再对比从地球观测到的亮度(视星等),根据 “亮度随距离平方衰减” 的规律,就能反推出造父变星所在星系的距离。这种方法可测量数千万光年外的星系,曾帮助哈勃在 1929 年发现 “星系红移与距离成正比” 的哈勃定律,彻底改变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对于数亿到数十亿光年外的天体,“Ia 型超新星法” 成为主力。Ia 型超新星是白矮星吸积伴星物质,质量达到 “钱德拉塞卡极限”(约 1.44 倍太阳质量)后引发的剧烈爆炸,这类爆炸的亮度几乎恒定(绝对星等差异极小),是宇宙中更亮的 “标准蜡烛”。
![]()
无论 Ia 型超新星位于何处,其爆发时的峰值亮度都大致相同,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其峰值视星等,结合亮度与距离的关系,就能算出其所在星系的距离。这种方法测量范围可达百亿光年,是研究宇宙膨胀和暗能量的重要工具。
而对于百亿光年以上的极遥远天体,天文学家会借助 “宇宙学红移法”。根据哈勃定律,星系远离地球的速度与距离成正比,速度越快,其发出的光波长被拉伸得越长(红移越明显)。
![]()
通过分析遥远星系光谱的红移量,可算出星系的退行速度;再结合哈勃常数,就能推算出星系的距离。这种方法依赖对宇宙膨胀历史的模型计算,虽精度受哈勃常数不确定性影响,但仍是测量极遥远天体的核心手段。
![]()
从三角视差法到宇宙学红移法,天文学家的 “测距工具箱” 覆盖了从太阳系到可观测宇宙边缘的所有尺度。这些方法层层递进,像阶梯一样帮人类逐步突破距离的限制 —— 近距用几何,中距用标准蜡烛,远距用宇宙膨胀规律。正是依靠这套精密的测量体系,人类才能在浩瀚宇宙中定位天体的位置,绘制宇宙地图,探索宇宙的起源与未来。宇宙虽大,但科学的方法让人类得以 “丈量” 它的每一寸尺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