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气突然转凉,很多人都感冒了。
一个普遍的体验是,感冒时,
嘴巴里总是寡淡无味,
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如同嚼蜡,
味觉仿佛暂时失灵了。
这让我想起自己当年的一段经历。
那时我在山中住过一段时间,
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
饮食上更是清淡到了极致,日日粗茶淡饭,
甚至连盐都放得极少。
刚开始很不习惯,但时间一长,
身体似乎被重新“格式化”了。
等到下山之后,我的嗅觉和味觉的敏锐程度,
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峰值。
敏锐到什么地步?
以至于同住的舍友中午带一个烤鸡腿回寝室,
午睡中的我,竟能被那股浓郁的油炸荤腥的味道活活“熏醒”!
那是一种极为霸道、不由分说就塞满整个鼻腔的味道。
回想起来,如今的味觉,又麻木迟钝了不少。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与生俱来那套灵敏的感官系统,
是如何一步步变得迟钝的?
为什么一场小小的感冒,
就能轻易地“关闭”我们的味觉?
其实,这一切的秘密,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
早已给出了答案。
一、气的奥秘:看不见的阳气,与尝得到的阴味
要理解饮食的真谛,
我们必须先进入《内经》的世界观,
理解一对核心概念:阳气与阴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这段话如同一首充满哲理的诗,
揭示了食物进入人体后的能量转化链条:
阳为气,阴为味:
“气”,是看不见的、流动的、功能性的能量,属阳,如同水蒸气;
“味”,是有形的、滋养性的物质,属阴,如同锅里的汤。
我们吃下去的每一口食物,都同时具备这两种属性。
有形的食物(味)构建了我们的身体(形);
身体(形)的生命活动,依赖于能量(气)的推动;
能量(气)经过炼化,会变成更高级的生命精华(精);
精华(精)最终支持着最高层次的生命转化与升华(化)。
这是一个从粗糙物质到精微能量的升华过程。
![]()
但同时,只要过度了,
反转也就来了。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这句话直接点破了饮食失调的核心:
过于厚重的滋味(味),会直接伤害我们的身体(形)!
可以想象,当我们的身体这个“精密工厂”接收了过多难以处理的“原材料”(过咸、过甜、过油的食物)时,
它就必须调动额外的能量(气)去加班加点地分解、排泄。
这个过程,不仅消耗了我们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气),
更是在透支我们生命最根本的储备——“精”。
所以,追求厚重的口味,
看似是在滋养身体,实则是一场得不偿失的内在消耗。
它会让你的身体常常处于一种“炎症”和“过劳”状态,
沉重、困倦自然随之而来。
同时,长期被重口味“轰炸”的味蕾和嗅觉,
也会逐渐提高感知的阈值,
变得越来越麻木和迟钝。
![]()
二、身体的晴雨表:“厚”与“薄”的天壤之别
那么,我们的身体是如何处理这些“气”和“味”的呢?
《内经》接着给出了一个诊断的纲领: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这段话如同一份“身体使用说明书”,
告诉我们如何观察信号: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阴性的、有形的“味”,最终会通过下面的孔窍(大小便)排出;
阳性的、无形的“气”,则通过上面的孔窍(呼吸、说话)散发。
“味厚则泄”:
“泄”,是疏泄、排泄、甚至泻下的意思。
当我们吃下过于厚重的食物时,
身体无法将其完全转化为精微的能量。
这些过剩的“阴味”就成了负担,
身体只能启动“强制排泄”模式,将其尽快排出。
这个“泄”的过程,本身就在耗散我们的阳气。
这就是为什么饱餐一顿大餐后,
我们往往会感到昏昏欲睡,
而非精力充沛——因为身体的所有能量都被调去处理这场“食物危机”了。
所以过去的经典中有一句话很好:
皆以人食五谷,不知五谷亦可食人。
过量的饮食,过厚的滋味,
同样可以反过来消耗人。
![]()
“味薄则通”:
“通”,是通畅、通达。
当我们吃下滋味清淡、自然的食物时,
脾胃能轻松地将其转化为气血津液,
顺利地输布到全身。
身体没有负担,经络通畅,
气血和顺,人自然会感到身心轻快。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感冒时“嘴里没味”的现象,
就很容易理解了。
感冒时,人体正调动全部的阳气(免疫力)去和外邪(病毒)作战,
根本无力再分出多余的能量去处理厚重的“阴味”。
于是,身体便会本能地“关闭”味觉,
强迫你选择清粥小菜这类“薄滋味”的食物,
以减轻负担,集中精力“打仗”。
现代医学强调此时要多补充蛋白质,要增加抵抗力,
殊不知,这个举动相当于调动前线战力到后方去解决“内耗消化吸收”问题。
至于谁更有道理,大家可以通过实践来感受。
“厚”带来的是淤堵和消耗,
“薄”带来的才是通畅和滋养。
这就是饮食的根本大道。
![]()
三、清晨的镜子:从尿液的气味,看懂身体的语言
道理虽然明白了,我们如何将其应用于日常,
来判断自己的饮食状态呢?
《内经》早已给出了线索:“阴味出下窍”。
尿液,正是我们观察“阴味”状态最直接的一面镜子。
小孩子的状态:
我们常说小孩子是“纯阳之体”。
他们阳气旺盛,生机勃勃,
身体的“转化”能力极强。
食物进入他们体内,能被最高效地转化为生命能量。
因此,他们的“代谢废物”很少,
排出的尿液往往清澈,气味很淡,
甚至带有自然的禾秆之气。
这就是典型的“薄则通”的表现。
在过去,童子尿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一味良药。
并非纯粹的迷信,
而是有其依据,
比如,取其阳气足,主发散的特点,
在受到内伤,也就是脏腑受伤之后,
可服童子尿把其伤势发于腠理。
这在过去练家子里,
是口口相传的。
![]()
成年人的状态:
随着年龄增长,或因生活方式不当,
人体的阳气会逐渐减弱,阴气渐长。
如果此时,饮食上依然贪恋厚味,
身体的“转化”能力就会跟不上“摄入”的速度。
大量未经充分转化的“阴味”,
只能通过肾和膀胱排出。
于是,我们的晨尿就会变得颜色深黄、气味重浊、骚味很浓。
这正是身体在发出强烈的信号:
“垃圾太多了,我处理不过来了!”
这就是“味厚则泄”最直观的体现。
因此,每天清晨,不妨留心一下自己尿液的气味和颜色。
它不是什么难登大雅之堂的秽物,
而是你身体内部环境最诚实的一份报告。
当你发现它长期浊味很重时,
就该警醒,你的饮食,是否已经“味厚伤形”了。
![]()
四、回归之路:如何找回那个“被烤鸡腿熏醒”的自己
“薄滋味”,并非要我们过苦行僧般的生活,
与一切美食绝缘。
它倡导的,是一种更高级的饮食智慧——回归食物的本味,
减轻身体的负担,
重新唤醒我们本自具足的、敏锐的感知力。
简其烹饪:多用蒸、煮、快炒等方式,代替煎、炸、烧烤。
让食材本身的鲜美得以呈现。
淡其调味:逐步减少盐、糖、酱油以及各种复合调味料的用量。
你会惊喜地发现,当味蕾从重度刺激中“戒断”后,
它能品尝到粮食中天然的甘甜。
食其天然:尽量选择新鲜、应季的食材,
减少对加工食品、预制菜的依赖。
食物从土地到餐桌的距离越短,它所蕴含的“生气”就越足。
听其反馈:养成一个习惯,去感受每餐饭后身体的状态。
是让你感到轻安,还是让你感到沉坠?
你的身体,是最好的老师。
![]()
当你开始践行“薄滋味”的生活,
最初可能会觉得“没味儿”、“不习惯”。
但请坚持一段时间,当你的身体从沉重的“排泄”负担中解脱出来,
你会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盈与清爽。
你的头脑会更清晰,精力会更充沛,睡眠会更安稳。
而最奇妙的奖励是,你的感官,
会重新变得敏锐、干净,如同雨后被洗涤过的山林。
到那时你就会明白,《黄帝内经》所言不虚。
真正的滋养,从来都不是靠味道的叠加,
而是源于对身体的尊重和减负。
“薄”,不是匮乏,而是为了更高级的“通”,
为了那份自在通达的生命活力,
为了找回那个能被一只烤鸡腿的香气所“唤醒”的、鲜活而敏锐的自己。
联系方式
可扫下面二维码添加我为好友。
欢迎咨询
添加老师微信
获取更多知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