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在北宋都城汴京,普通家庭或寒门子弟若想送孩子进入国子监读书,即便砸锅卖铁,也几乎买不起附近的宅子——那一带的房价,甚至高过皇宫周边。这是真实记载于史料中的社会现实。
![]()
图片来源:网络
不要认为“内卷”是现代特有的现象,宋朝的读书人早已陷入激烈的竞争。可以说,宋代文人的焦虑程度,甚至超过如今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们。他们不是正在备考,就是在前往国子监的路上,连睡梦中都在默写《论语》。但仅靠苦读就能金榜题名吗?并非如此。住在哪里,很多时候直接决定一个人能否获得进入考场的资格。
![]()
图片来源:网络
庆历年间,一位名叫陈三的秀才从江南远赴京城参加考试。他带着父母卖地换来的三十贯钱,原打算在国子监附近租一间清静小屋。结果房产经纪人笑着告诉他:“这里的耳房月租就要八贯,押金还要先付三个月,就这样还得靠关系。”陈三听后几乎昏倒。他蹲在国子监墙外啃着干粮,听见院内传来的读书声,心中酸楚:“我苦读二十年,难道竟要因为一间房子而落败?”
《宋会要辑稿》明确记载:“监南一巷,居者争售,价涌数倍。”意思是,国子监南边的巷子里,房源紧俏,价格连番上涨。有权有势的家庭早早购宅置产,专租给外地考生,赚取“文教财”。更甚者,连国子监的学官也参与其中,暗中投资所谓的“考生公寓”,实在有失文人体面。
![]()
图片来源:网络
房价这么高,对于当时的学子来说,住得偏远,考试的消息传不到耳边,名师的私下讲授更没机会聆听,想结交几个有益学的同窗,都难如登天。
有个叫苏允的读书人,因家中贫寒,只能栖身于城西一座破庙。每次去国子监听讲,天不亮就得出发,徒步两个时辰。有一日大雨倾盆,他赶到时浑身湿透,守门人竟嗤笑他:“这般狼狈,也配来这清贵地?”苏允一语不发,默默把淋湿的笔记揣回怀中——那上面写的,何止是墨字,更是一家三代人全部的指望。每读至此,心里总不是滋味。
朝廷真不知道这些情形吗?但是“学区房”背后,缠着一张大网:官商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资源被少数人把持、科举名额如何分配……每一环都牵扯着巨大的利益。一动宅邸,等于触动了整个文官系统的根基。所以皇上不看,大臣不语,唯有那些贫寒的读书人,仍在风雨声中,一遍遍写着“书中自有黄金屋”。
![]()
图片来源:网络
千年前疯狂争抢“学区房”的场景,其实与今日并无二致。我们都指望教育改变命运,可有时候,这条上升之路,早已布满隐形的门槛。历史上那些“寒门出贵子”的佳话,不过是极少数人侥幸闯过的痕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