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中国航天领域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嫦娥七号探测器计划于2026年前后发射,目标直指月球南极。这一任务将开创人类探月史上的多个"首次"——首次系统勘察月球南极环境、首次开展原位水冰探测,并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在月球上确认水存在的国家任务。更令人期待的是,嫦娥七号将与2028年前后发射的嫦娥八号形成"姊妹联合作战"模式,共同为2030年前后的中国载人登月任务奠定科学基础。
月球南极因其特殊的地形和光照条件,成为各国太空探索的焦点。该区域存在永久阴影区,温度常年低于-200℃,是保存水冰的理想环境。嫦娥七号将携带"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月壤水分子分析仪"等先进设备,通过红外光谱、中子探测等技术手段,对月表水冰分布进行毫米级精度的三维测绘。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透露,探测器还将钻取2米深的月壤样本,分析其中氢氧同位素组成,以区分水冰的来源是彗星撞击还是太阳风与月壤化学反应形成。
![]()
此次任务彰显了中国航天的开放姿态。嫦娥七号搭载了来自埃及、巴林、意大利等7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6台科学载荷。其中泰国国家天文研究所研制的"月球粒子监测仪"已完成正样交付,将用于研究宇宙射线与月表的相互作用;俄罗斯科学院提供的"中子能谱仪"则能穿透1米厚月壤,探测深层水分子信号。这种多国协作模式不仅分摊了科研成本,更建立起月球探测的数据共享机制。正如国际宇航联合会主席帕斯卡尔·埃伦弗罗因德所言:"中国正通过实际行动推动《阿尔忒弥斯协定》框架外的国际合作。"
嫦娥七号任务包含多项关键技术验证:新型着陆器能在-230℃极寒环境下稳定工作;月面巡视器采用仿生蜘蛛腿设计,可攀爬20°斜坡以适应南极复杂地形;而微波雷达与激光三维成像的组合导航系统,将使着陆精度从嫦娥五号的百米级提升至十米级。这些技术都将直接服务于后续的嫦娥八号任务——后者将测试月面3D打印建房、密闭生态系统等载人驻留关键技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指出,两期任务积累的月面日照、辐射等环境数据,将为载人登月着陆点选择提供决定性依据。
若水冰存在得到确证,将引发链式科学突破。月球水既可电解为火箭燃料,又能支持生命维持系统,使月球成为深空探测的中转站。美国行星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易威博士评价:"哪怕只发现1%含水率的月壤,其开发价值都远超此前所有月球样本总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水分子中的氢氧同位素如同"时间胶囊",可能揭示太阳系早期水资源分布之谜。嫦娥七号首席科学家李春来强调:"我们不仅要找水,更要回答水从哪来、如何演化这一根本问题。"
从2007年嫦娥一号实现绕月,到2020年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中国探月工程始终遵循"绕、落、回"的稳健路线。如今"探月四期"工程已转向"勘、建、用"新阶段:嫦娥六号计划2025年实施月球背面采样;嫦娥七号、八号组成南极科研站雏形;2030年代将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这种渐进式发展策略得到国际同行认可,欧洲空间局科学部主任海因里希表示:"中国正以每步必验证的方式,系统性解决载人登月的工程技术难题。"
站在2025年金秋回望,中国探月工程已从跟跑者成长为领跑者。当两个"嫦娥"联袂起舞月球南极时,它们承载的不仅是科学仪器的重量,更是人类对宇宙认知边界的拓展。正如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所言:"每一次对月球的叩问,都是对地球文明未来的思考。"随着载人登月时间表的临近,这场跨越38万公里的太空长征,正在书写属于东方的航天传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