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来最强冷空气
持续推动北方入冬进程
10月20日
河南郑州、洛阳一些地方
还下雪了
![]()
(登封嵩山降雪)
快双十一了,冷空气也来“促销”了。
除了当下正在影响我国大部地区的冷空气以外,月底之前还有两股冷空气要来:
①25~26日,受冷空气影响,北方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4~6℃,局地8℃。
②28-29日,较强冷空气将影响新疆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等地,30日起,该股冷空气将自北向南影响中东部大部地区。
未来10天,中东部大部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3℃,其中内蒙古中部、华北北部、黄淮东部、江汉、江南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偏低4~5℃。
预计未来一周(—10月26日)
影响我省的冷空气较为频繁,
气温偏低。
前期受冷空气持续影响,
各预报海区及半岛沿海地区大风持续时间长;
后期冷空气影响,
全省大部地区有一次小雨天气,
并伴有大风降温。
山东省气象台
2025年10月21日16时
发布省内短时天气预报
21日夜间到22日白天,全省天气晴间多云。北风,威海和南部沿海地区4~5级阵风6~7级,其他地区2~3级。
最低气温:鲁西北和鲁中山区3℃左右,有霜冻;其他地区5℃左右,有轻霜冻。
最高气温:鲁中山区和半岛内陆地区12℃左右,其他地区15℃左右。
22日夜间到23日白天,全省天气晴间多云。北风,半岛地区4级阵风5~6级,其他地区2~3级。
最低气温:鲁中山区5℃左右,有轻霜冻;鲁西北和沿海地区9℃左右,其他地区7℃左右。
最高气温:烟台、威海和鲁中山区13℃左右,其他地区15℃左右。
23日夜间到24日白天,全省天气晴转多云。威海和南部沿海地区北风3~4级,其他地区北风转南风2~3级。
最低气温:菏泽、济宁和沿海地区8℃左右,其他地区6℃左右。
最高气温:聊城、菏泽、济宁和枣庄17℃左右,其他地区15℃左右。
青岛市气象台
10月21日16时
发布未来三天最新天气预报
今天夜间到明天早晨,内陆地区的最低气温又会降到3、4度,部分地区有轻霜冻,请注意防范。
未来三天,岛城持续晴到多云的天气,北风常驻,多数时段的风力在3到4级;各区市的最高气温稳定在14到16度,最低气温呈现日渐回升的趋势,市区在9度上下,内陆地区也会逐渐升到6、7度。
【青岛市区】今天夜间,晴间多云,北风3到4级,明天白天,晴间多云,北风3到4级,相对湿度40%-70%,明天最低气温8℃,最高气温15℃。
22日夜间到23日白天:晴转多云,北风3到4级阵风6级,9到15℃。
23日夜间到24日白天:多云转晴,北风3到4级,10到15℃。
【预报各区】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晴间多云,内陆局部有轻霜冻,北风,海上5到6级阵风8级,内陆3到4级,明天最低气温3℃,最高气温15℃。
22日夜间到23日白天:晴转多云,北风3到4级阵风6级。
23日夜间到24日白天:多云转晴,北风3到4级。
![]()
今年的冷是速冻模式
不是错觉!秋天真的在变短
夏天和冬天的过渡期——秋天仿佛越来越短,这不是错觉!据@中国天气 梳理常年秋季大数据:
华北东北普遍在50天左右
我国各地的秋天普遍不长,西南地区相对较长,大概在70至80天,除去春秋相连不列入盘点的昆明外,贵阳、成都、重庆在秋季长度上遥遥领先,最长的贵阳达79天,可以说拥有“最长情的秋天”。
而秋季最短暂的地区要数东北和华北了,大多在50天上下。在北京,小伙伴甚至调侃,“脱下夏装,直接穿上冬装”,感觉风衣是最不实用的装束。
郑州深圳等地入秋“拖延”超10天
1991年至今,我国多地的秋季都在推迟,总体来说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明显。对比1991年至2020年逐十年的平均入秋日期,郑州、宁波、深圳等地的秋季推迟幅度最大,超过10天,南京、合肥、杭州、南昌、厦门、福州、青岛、兰州、银川、乌鲁木齐等城市的秋季也比之前晚了5天至9天。
论文《气温突变对我国四季开始日期的影响》研究也表明,从全国平均来看,20世纪90年代开始,春季、夏季偏早,秋季偏晚。
入秋时间推迟与气候变暖关系密切。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王伟跃介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地气温逐渐升高已经成为一个不争事实,并影响到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气温升高,必然对以平均气温来衡量的气候季节产生影响。
这个地方秋季“缩水”12天
秋天不仅来得晚了,长度也在逐步缩短。不少科学家对我国季节变化进行研究发现,很多地的入秋时间和入冬时间推迟,而且冬季、春季和秋季的长度均变短;从区域来看,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明显,东部地区变化比西部地区明显。
据中国天气网,整理了近三十年的气象数据发现,1991年以来,我国多地秋季的变化情况与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大城市中,长沙、宁波、杭州、上海、郑州、银川等地秋季明显“缩水”,幅度较大的宁波,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秋季缩短12天,银川、杭州、长沙也变少了7天至9天。
专家研判
今年秋冬或形成
一次弱拉尼娜事件
根据近期海洋和大气监测情况,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预测,今年冬季,我国渤海、东海南部海温预计略偏高0.5℃到1℃,黄海、东海中部与北部海温预计偏高1℃到2℃,南海大部海温接近常年平均水平。
专家还表示,根据监测,今年秋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将处于中性偏冷状态,可能形成一次弱拉尼娜事件。
![]()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助理研究员 史珍:在海洋中,我们划定了几个非常重要的监测海温的区域指标,其中用尼诺3.4区的指数,来监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当这个指数连续五个月低于-0.5℃,就认为形成拉尼娜事件,相反就是形成了厄尔尼诺事件。
拉尼娜会带来极寒冷冬吗?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现象。
2021年~2023年的“三重”拉尼娜期间,华北在2021年冬季有60多个气象观测站最低气温突破或达到建站以来的历史极值,内蒙古多地更是遭遇了有历史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暴风雪,有超过 11.8 亿人口和 90% 的地区(包括海南)都受到了影响。
许多人以为拉尼娜的出现,意味着我国冬天将变得更冷,甚至带来超强寒潮,但“拉尼娜”和“冷冬”不能划等号。
我国冬季究竟是偏冷还是偏暖,与东亚冬季风强度密切相关,除拉尼娜外,北极海冰、欧亚积雪以及大气环流系统内部自然变率等也起到重要作用。
不过从统计数据来看,出现拉尼娜事件以后,我国冬季偏冷的概率确实更大一些,但由于今年秋冬或将形成的是弱拉尼娜事件,它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冬季气温,还得拭目以待。
![]()
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距平。图源:国家气候中心
目前对拉尼娜事件是否会带来极寒冬天的担忧为时尚早,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未来两天北方大部的气温将持续偏低,南方的气温也会快速下滑,多地将冷如常年11月。
公众请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添衣保暖,谨防因气温剧烈变化引发的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等疾病;使用供暖设备时,注意定时开窗通风,避免缺氧或一氧化碳中毒等情况发生。
内容来源:中国天气网、山东省气象局、青岛气象
国家应急广播、央视新闻、科普中国、齐鲁晚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