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王永胜
通讯员 张峰 程淇 倪雅达
10月15日,湖北广水市蔡河镇老虎岗村。采访时虽逢中雨天气且在午休时间段,但村庄的活力却未减分毫。
腾云农业的蔬菜大棚里,村民正娴熟地疏苗;鸿大电子有限公司车间内,流水线有序运转;辣条生产厂区内,新品上线前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片土地上的勃勃生机,都源于村党总支书记易永国三十多年的坚守,以及党建引领下村企合作的创新实践。
![]()
合作公司破局,凝聚发展合力
1992年底,易永国接过村支书重担时,面对的是个“穷家”。“那时真是‘穷嫌富不爱’。”回忆往昔,易永国感慨万千。但他坚信:“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任务,乡村振兴最根本的是要带老百姓致富。”
带着这份信念,他带领村民从改造高产农田起步,机械下田、泵站灌溉,让土地焕发生机。有些村民不愿种田,村里就统一流转,“我们的资源丰富,土地是最大的宝藏,一直没有空置。”
走进腾云农业融合产业园茄子大棚,陈师傅和同伴正在打叶。“我就是本村人,在这里干活好几年了,每个月收入还可以,能照顾家里。”他边说边利落地摘掉老叶。
![]()
2021年,在化解96万元村级债务后,易永国组织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形成了“不发展就会一潭死水”的共识。同年10月,蔡河镇第一家村级乡村合作公司——广水市卓永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建公司,首先得有资金。”易永国带领村“两委”撬动五方资金:村集体出资、社会资本方出资、农民自愿入股、政府拨改投资金和国有企业投资。同时,他们积极吸引老乡回乡发展。
在鸿大电子有限公司里,文员肖丽华指着门口的招工牌介绍:“我们公司生意确实不错,你看我们还在招人呢。”这位曾在广东做业务主管的本村人,为照顾孩子选择回乡就业。“包吃包住,哪怕加班下午6点多也能下班,家里有急事能随时请假。”企业落地吸纳了周边近百位村民就业,大多是留守妇女,也有像彭骏威这样刚毕业的大学生——23岁的他每天和同伴能生产150条线束,月入3000多元。
“三+”模式联动,产业遍地开花
老虎岗村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合作公司+龙头企业”打头阵。村两委选择与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携手,先后筹资150万元入股湖北腾云农业公司,每年保底收益15万元加按股分红。集中流转土地800亩,每年支付土地流转费40万元,吸纳88人务工,年支付报酬180余万元。
![]()
腾云农业总经理夏齐江的创业故事本身就是一部励志篇。20多年前,他还是广水市东大菜场的普通菜贩,凭着“在田间与餐桌之间架一座桥”的朴素愿望,一步步打造出广水市最大的现代农业综合体。他投入2000万元建设的智能大棚,让水肥一体化与自动温控技术扎根蔡河镇。8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个绿色食品认证,让“腾云农业”成为安全优质的代名词。
“合作公司+专业合作社”添动力。村里与利丰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入股20万元成立粮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集“田地翻耕、育秧、插秧、烘干、收购、存储、加工”为一体的生产经营模式,每年保底收益5万元加按股分红。
“合作公司+合作公司”拓新路。老虎岗村联合周边4家乡村合作公司,筹资120万元建设土温蔬菜大棚种植反季节绿茄,年产值达50多万元。2023年,又联合黄土关村投资建设早春延秋温室大棚,栽种黄瓜等蔬菜。
百荷包鼓了,才是真正富裕
“以前是伸手要工资,现在荷包鼓了有底气。”易永国笑着说。合作公司投入100万元,大家享分红。“百姓富了才叫富。”农民拿流转费,务工有收入,60岁以上的村民在村里企业就能上班。
截至目前,乡村合作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62万元,利润74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40多万元。
湖北辣老板食品有限公司是广水市首家辣条休闲食品生产型企业。董事长管洪星介绍,公司年产量最高达1500万斤辣条,年销售额7000万元,二期建成后可突破1亿元。“线上覆盖抖音、快手等平台,销售占比70%;线下有60多家经销商。”10月15日,他高兴地告诉记者,第二天新产品又要上线了。
![]()
老虎岗村的发展实践证明:坚持党建引领才能激发活力。村副书记易成辉从2013年回村,亲眼看见村里的变化:“村企合作带来的发展,让村民非常信任村两委。”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把广水优质农产品销往全国乃至国外。”夏齐江展望道,一方面加大泡菜加工等特色产业投入,提升附加值;另一方面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让腾云产业园成为乡村振兴的“窗口”。
如今的老虎岗村,土地上生长着希望,车间里洋溢着干劲。易永国和村民们用三十多年的奋斗,书写了一个党建引领、村企合作、产业兴旺的生动故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老虎岗样本”。
专家点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黄振华:
老虎岗村的实践,是党建引领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进而实现村民共同富裕的典范。该村通过创建乡村合作公司,有效聚合资本与土地要素,以“三+”模式推动三产融合,精准呼应了乡村振兴中“健全联农带农机制”的政策核心。其成功探索不仅实现了集体与农民的“双增收”,更为盘活农村资源、激发内生动力提供了可复制的宝贵经验。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