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朝鲜族、大和民族不同,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个单一民族的概念。
长城
![]()
清末,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局。为了强化民族认同,同时最大程度的聚拢中国主要民族的凝聚力,学者梁启超首次在 1902 年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提出 “中华民族” 一词,主张 “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核心是 “五族共和”(汉、满、蒙、回、藏),为近代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 成为民国初年的核心国策,国旗 “五色旗” 即象征五大族群平等团结,推动了 “中华民族” 从学术概念向国家认同的转变。
1949建国后,宪法明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通过民族识别工作正式确认了 56 个民族,明确 “中华民族” 是 56 个民族的总称。
56个民族
![]()
自此,“中华民族” 成为中国各民族的统称,是一个包含历史、文化、地域和命运共同体意义的政治与文化概念,不仅指代中国境内 56 个民族的整体,更承载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是凝聚中国社会的核心纽带之一。
在中华百年历史中,政体、国体出现更迭,但中华民族的称谓和民族背后代表的精神力量持续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勇向前;在两岸分治的今天,“中华民族”的概念成为两岸少有的关于民族和国家的共同印象。
因此,“中华民族”这个称谓已经深深植入民族的记忆之中,再也没有其他词汇能够代表这个伟大的多民族主体。
新加坡华族
![]()
“华族”固然和“中华民族”的简称很相似,但两者使用场景、语境和内涵还是有些不一样的。
在古代,“华”族可能是“华夏族”的简称,也是汉族的前身,如今如果再称“华族”有点大汉族主义思想的味道,因此“华族”在两岸三地几乎没用到;而如今关于“华族”的称谓,更多见于华人为主体的东南亚国家,比如新加坡华族,马来西亚也称“华族”用以区别马来族、印度族等,当地不仅将汉族称为“华族”,也将中文也称为“华文”,“华”这个词成为东南亚华人的身份标识。
对此,你怎么看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