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不用中考了吗?
10月21号,成都市教育局官网发布的多条政策解读引发广泛关注,表示成都当地正迎来一批“小初高”十二年贯通式学校和“初高”六年贯通式学校。
![]()
官方解读明确指出,这是“有序推进中考改革的尝试”。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场学制变革迅速登上热搜,成为家长群和教育圈热议的焦点。
在传统的“6-3-3”学制下,中国的义务教育被清晰地切割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以一场选拔性考试作为终结和开启。
![]()
成都此次推动的贯通式培养模式,试图打破这些无形的墙。根据公开信息,这些学校将在同一教育集团或校区内实施连续培养,减少乃至消除学段间的过渡成本。
当地教育局在政策解读中表示,这将有助于“探索建立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是中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
“终于不用全家总动员备战小升初了。”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家长在相关新闻下留言,道出了许多家庭的真实感受。贯通式学校最直接的吸引力在于免去了“小升初”甚至中考的择校压力。
然而,疑虑的声音同样响亮。“没有中考分流,孩子会不会失去竞争意识?”“初中阶段的知识掌握如何保障?”这些问题在各大教育论坛被反复讨论。
![]()
更现实的担忧指向公平性——这类学校是否会成为新的“特权教育”?其招生标准、学区划分是否会导致教育资源向特定群体倾斜?
实际上,成都并非首个“吃螃蟹者”。北京、上海等地早已开展类似试点。北京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在课程衔接、学生发展评价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
贯通式学校的兴起,与正在全国推进的中考改革同频共振。
从单纯笔试到“笔试+综合素质评价”,从“唯分数论”到多元录取,中考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成都的尝试,可视为这场改革的探路者——如果贯通培养能保证教育质量,那么中考的选拔功能自然可以弱化。
![]()
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朋友圈写道:“最好的教育不是告诉学生哪里是终点,而是陪伴他们发现自己的可能。”
当成都的贯通式学校迎来第一批学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学制改革的试验,更是一代人对“成长”本身的重新想象——在这里,教育不再是不断分流的河道,而是一片允许每滴水珠以自己的路径奔向大海的原野。
![]()
在这个意义上,成都的热搜不只是一地一时的新闻,它是中国教育在“内卷”与“躺平”之外,寻找第三条道路的集体探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