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医大二附院成功救治一例胎龄仅24周的超早产儿。该宝宝出生时体重极低、生命垂危,经过新生儿科、产科、护理团队及家庭多方共同努力,历时99天精细治疗与照护,最终各项指标达到出院标准,顺利回归家庭。
![]()
产前:多学科协作奠定抢救基础
由于产妇有过胎停流产史,因此她这次怀孕比较谨慎,在23周出现腹痛和少量出血时,立即住进了南医大二附院产科保胎,但是羊水过少很有可能保不住。在得知这个小生命可能提前降临,新生儿科在产前便积极行动,与产科紧密配合,详细了解胎儿状况,并与家长进行了充分沟通,制定了详尽的应急抢救预案。抢救团队由经验丰富的专科副主任领衔,配备实力强劲的专科主治医师、专科护士及助产士,确保了手术室、抢救、转运及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各环节的无缝衔接。
产时:产房内成功实施新生儿复苏
分娩当日,宝宝出生时情况极其危急。宝宝出生即出现重度窒息,仅有微弱心跳及反应,Apgar评分1分钟仅得2分,情况万分危急。抢救团队立即启动新生儿复苏流程,通过气管插管、正压通气、胸外按压等一系列紧急措施,宝宝情况迅速好转,5分钟内Apgar评分提升至7分。随后,在呼吸机辅助通气和院内转运系统的保障下,宝宝被安全转入NICU进行进一步治疗。因超低的出生体重707克,只有成人巴掌大小的宝宝被医护人员亲切地称为“七七”。
![]()
NICU治疗:一个被“特殊照顾”的小世界
转入NICU后,七七这个小生命住进了温暖的保温箱,这里成了她的“临时小家”,医护人员则成了她的“临时爸妈”,七七的“闯关之旅”真正开始,呼吸、感染、循环、营养等多重难关等着她。
她的肺部极度不成熟,每一次自主呼吸都无比艰难。在呼吸机的辅助下,医护人员日夜不停地调整参数,并用上促进肺成熟的药物。52天后,宝宝成功脱离了有创呼吸机,这是艰难征程上的第一关。当她开始尝试自主呼吸时,护士会轻轻握住她的小手,仿佛在说“加油,你可以的”。
七七入院10天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团队随即停用抗生素。此后,始终严格落实院感防控措施,直至出院未再发生院感,避免了反复感染对超早产儿脆弱身体造成的额外损伤。
营养是另一道难关。她的肠胃只有花生米般大小,她的胃肠道功能极不成熟,稍微喂一点奶就可能出现反流,甚至引发呼吸暂停。护士们便采用体位疗法,用柔软的小枕垫起她的小身体,再用输液泵一点点精准控制奶量。为了让她感受到“妈妈的温度”,医护人员还指导家长进行袋鼠式护理,让小家伙贴着爸爸妈妈的胸口,在熟悉的心跳声中慢慢放松。经多方措施,团队成功实现了七七的全肠内营养。
贫血是超早产儿常见并发症,频繁输血也会带来诸多风险。七七住院期间出现贫血后,团队反复评估病情,严格控制医源性采血,同时给予铁剂、促红素治疗,仅为她进行一次输血,大幅降低输血相关风险。此外,团队还依据诊疗规范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动态复查甲状腺功能,及时给予甲状腺素替代治疗,保障七七生长发育与智力发育不受影响。
家庭参与:延续性护理助力顺利回归
出院前,医护人员仔细核对小宝贝的血生化、甲功报告,完成听力筛查、腹部B超、神经影像学评估,确保她的身体状况稳定。同时,积极推行“家庭参与式照护”,耐心地和宝爸宝妈进行了包括喂养、氧疗、护理、预防接种及后续随访在内的全面指导,每一个注意事项都反复叮嘱。经系统评估,七七出院时纠正胎龄38+6周,体重增长至2.6kg,能够经口足量喂养,身体状况良好。
经过99天的坚守,七七终于要从“临时爸妈”们手中毕业了。“我们真的非常感谢所有的医生护士,没有她们,就没有孩子的今天。”七七的父母在她出院当天送上了一面锦旗。
通讯员 顾颐菲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
(通讯员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