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后凯: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
乡村振兴
![]()
2017年以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顺利完成了战略规划的目标任务。全国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增长,2024年迈上7亿吨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2公斤,按流向统计法测算的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持续更快增长,其相对水平从2020年的73.5%提高至2024年的75.8%,守住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两条底线。同时,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增长速度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2018—2024年,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实际增长4.3%,呈现出良好的快速增长态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实际增长8.0%,分别比城镇居民年均实际增速高2.1个和4.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到202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下降到2.34,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之比下降到1.96,分别比2017年下降了0.37和0.63。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阶段。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不同于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场持久战,其时间跨度更长、覆盖范围更广、难度更大、任务更为艰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进一步提出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到2027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总体上看,乡村全面振兴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和透视。从振兴领域看,乡村全面振兴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具体呈现;从振兴过程看,乡村全面振兴涉及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经营、乡村治理全过程;从振兴路径看,乡村全面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从强国建设看,乡村全面振兴就是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也就是全面建成现代化农业强国的过程;从空间视角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各地区的共同任务,无论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扎实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金融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其清算支付、资金融通、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信息提供等功能,不仅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资金支持,还将促进农村资源配置优化、效率提升和产业升级,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和增进民生福祉。因此,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全方位的高质量金融服务。这里所讲的高质量金融服务,就是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高效、优质、可及、安全的金融服务。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除了注重高效、优质和安全,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和便利性尤为重要。扎实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定要有高效、优质、可及、安全的高质量金融服务,没有高质量金融服务、没有金融资金的支持、没有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单纯依靠财政资金,乡村全面振兴将成为一句空话。“十五五”时期是实现2035年目标的关键时期,需要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打牢基础。新形势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任务将更为繁重,更加需要全方位的高质量金融服务。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内容十分广泛。要深入研究乡村全面振兴阶段性任务和变化趋势,积极做好“十五五”金融服务全面乡村振兴前瞻谋划。这里着重从发展导向上强调三点。
一是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与提高金融服务质效结合起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下,各金融机构均加大了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银行各类涉农贷款余额快速增长。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从2017年末到2024年末,全国农村贷款余额由25.1万亿元增加到36.94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由8.1万亿元增加到18.23万亿元,农业贷款余额由3.9万亿元增加到6.36万亿元,分别增长了47.2%、125.1%和63.1%。总体上看,尽管过去长期形成的农村资金外流现象目前已基本改变,但农村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未来要继续落实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聚焦保障粮食安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民增收、县域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采取组合式政策工具,持续加大对乡村全面振兴的金融支持力度,确保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同时,要强化农户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高金融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质量和效率。要把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与提高金融服务质效有机结合起来,在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过程中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质效,在全面提高金融服务质效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增强金融支持力度,以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高质量金融服务支持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结束,金融帮扶的着力点也应逐步转移到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的分层分类帮扶上来,要围绕防返贫致贫、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城乡融合、农村改革等重点领域,推动“输血”帮扶向“造血”帮扶转变。
二是兼顾效率和公平目标,把扶强和扶弱结合起来。从实地调研来看,目前“三农”领域无论财政资金还是金融资金,大都比较重视扶强和锦上添花,而对扶弱和雪中送炭重视不够。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量的金融资金主要投向了非农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种金融产品也多针对大客户和规模化新型经营主体设计,而小农户因融资需求规模小、信用记录不完整、普遍缺乏抵押物和担保条件等,其金融需求往往被忽视。在传统制度安排下,小农户的金融需求还有可能被抑制,难以充分释放出来。第二,在村庄建设方面,垒大户、造盆景现象较为突出,各种资金大都被整合起来,打造乡村建设的明星村、示范点,而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庄的重视和关注不够。第三,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一些地方将各种资源高度集中在县城,而对乡镇关注不够。长此以往,县城带来的虹吸效应和政府资源的过度集中,有可能导致其他地区逐渐衰弱,不利于县域内各乡镇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应该看到,政府资源不仅要“扶强”,更应注重“扶弱”,为经济发展较差的薄弱村“雪中送炭”。既要在早期充分发挥“样板村”的示范带动作用,也要加大对其他村庄的政策资源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对集体经济薄弱村、粮食种植村、拥有特色资源的空心村、老少边和欠发达地区村庄的支持力度。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推进,政府支持政策应从注重锦上添花转向雪中送炭。尤其是普惠金融更要注重雪中送炭、服务民生,并以此为首要原则。为此,应将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加强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协同配合,通过财政补助、补偿、贴息、奖励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农户、薄弱村、非城关乡镇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三是为乡村经营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和高质量服务。乡村经营亦称乡村运营,它是运用市场理念和方法,对乡村资源进行整合和资产有效运营,以提高乡村发展水平、质量和效率,增强乡村自我发展能力。乡村经营是乡村全面振兴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除了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乡村经营这一重要环节也绝不能忽视。可以说,没有乡村经营,就难以更好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村集体资产。从2017年到2023年,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资产总额由3.44万亿元增加到9.61万亿元,增长了1.8倍;其中经营性资产所占比重由32.4%提高到44.8%,提高了12.4个百分点。对于这一庞大的农村集体资产,其运营不能停留在村干部的经验式管理上,必须迈向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的乡村经营之路。近年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乡村经营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更加注重乡村经营的新阶段。开展乡村经营无疑需要全方位、高质量、创新性的金融服务,重点是通过金融支持,推动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资源配置效率改善、集体经济收益增加以及乡村多元功能挖掘和品牌价值提升,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据第三期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数据(CRRS),尽管我国村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在浙江、广东、山东等东部省份,由于乡村经营走在前列,村级债务已经呈现出较大压力。因此,在推进乡村经营过程中,既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供全方位的高质量金融服务,也应加强对乡村经营风险和村庄债务的控制,防范经营风险,减少和避免不良债务。
【 魏后凯:长安街读书会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王骅琛;初审:韩培涛、邱诗懿、 许雪靖 ;复审:李雨凡、程子茜
更多精彩请点击
长安街直播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专注读书学习的特色理论阵地和为党献策的高端智库平台。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开通至今,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覆盖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近亿次,其中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内容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良好。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入驻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新华网、央视频、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经报送遴选评荐,《求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国纪检监察》《党建研究》《旗帜》《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党委中心组学习》《中共党史研究》 《当代中国史研究》《人民论坛》《解放军理论学习》《当代世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国财政》 《中国民政》《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金融》《中国出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中国编辑》《中国科技论坛》《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外交评论》《金融评论》《社会保障评论》《中国发展观察》《中国乡村振兴》《百年潮》《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知识产权》《新型工业化》《审计观察》《国资报告》《企业管理》等百余种中央级核心期刊已正式入选长安街读书会干部学习核心来源期刊。此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长安街读书会主编《学思平治——名家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思平治——名家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理论读物,形成了系列化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体系。该平台累计固定读者超百万,影响辐射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属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联合开展党建主题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区的有关单位,已正式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将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
关注公众号,回复:申请入会、学思平治、为党献策、“十五五”规划、文化强国、党建阅读、智库、好书推荐、核心期刊、干部培训、免费赠书、直播、新书报送、期刊报送等查看更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