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授信管理部授信政策处(行业研究处)处长张明哲
本文探讨当前半导体产业链面临的新变局,研究新变局下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特征,研判半导体产业链的金融需求以及商业银行可以从中扮演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如何持续优化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模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健全强化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半导体行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细分赛道多、产业链长、分工精细。受摩尔定律、规模经济等因素影响, 70多年以来基本形成了全球化分工协作的产业链格局。受后摩尔时代、特朗普对等关税、地缘政治风险等诸多因素影响,当前半导体产业链面临新的变局。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新变局下如何优化金融服务模式,服务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是一个新课题。
当前半导体产业链面临新的变局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第一个晶体管意味着半导体的诞生,至今半导体产业格局发生了多次演变和产业转移。20世纪70年代开始第一轮转移,从美国转移到日本和欧洲,开启了半导体产业国际化进程,其中日本曾经一度超过美国。80年代和90年代,半导体转移到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发生了第二轮转移,韩国完成了DRAM的赶超,中国台湾在代工领域形成强大市场竞争力。
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开始成为半导体应用和重要消费市场之一,全球半导体产业基本形成了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等全球化产业链布局,呈现垂直分工和区域分工的两大特征。美国和欧洲在IP、EDA环节,美国、欧洲、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在逻辑芯片设计环节,美国、欧洲、韩国、日本在模拟芯片环节,韩国、美国在存储芯片领域,美国、欧洲、日本在设备制造环节,美国、日本在材料环节,中国台湾、中国大陆、韩国、日本在晶圆制造环节,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东南亚在封测环节,分别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全球化分工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半导体产业链安全性和韧性遭遇新的挑战,产业链全球化遭到破坏,未来呈现多元化、本地化、友岸化、区域化等新特点。
第一,全球产业链重整,本地化生产提升。近年来,由于流行病、自然灾害、原料短缺、地缘冲突等原因,半导体产业链的稳定性面临挑战。美国、欧洲、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通过产业政策、政策补贴、技术壁垒、出口管制等方式,加大半导体领域特别是先进制程投资,加强对半导体产业链控制权的争夺。美国特朗普政府威胁对半导体征收新关税,倒逼半导体企业投资回流美国;欧盟出台“芯片法案”,提出到2030年将欧盟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份额从10%提升至20%,并实现2纳米及以下先进制程的本土生产目标。
韩国通过《K-chips法案》,加大对半导体研发和设施投资的税收激励。马来西亚发布国家半导体战略,加大半导体投资,向产业链上游拓展。我国先后出台新时期若干政策,设立科创板,成立大基金三期,引导更多资本、人才、技术等进入半导体行业,推进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根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和波士顿咨询预测,未来中国台湾和韩国企业在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加大先进制程晶圆投资,预计产业链区域分布将更加分散化,美国在10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芯片市场份额有望提升到28%(见表1)。
![]()
第二,市场需求回暖,半导体市场结构性分化。由于硅周期叠加经济周期,半导体行业具有典型的周期性。2024年以来,受人工智能、部分消费电子等下游需求提升影响,高带宽内存(HBM)等先进制程芯片领域增长加快。根据全球半导体贸易协会(WSTS)统计,2024年全球半导体产业销售达到6305.48亿美元,同比增长19.7%,其中存储芯片增长79.3%,逻辑芯片增长20.8%,而分立器件下降12.7%,光电器件下降4.8%,传感器芯片下降4.1%,模拟芯片下降2.0%;受存储芯片和逻辑芯片拉动,2025年半导体市场销售预计7289亿美元,同比增长15.4%。中长期看,根据麦肯锡报告预测,受人工智能、汽车、通信等下游市场需求影响,预计2030年全球半导体市场销售将超过1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8%。
第三,工艺架构、先进封装、材料等方面技术进步加快。随着晶体管尺寸的不断缩小,短沟道效应、漏电流和隧道效应等物理极限逐渐逼近,后摩尔时代晶体管工艺路线、芯片高度集成、芯片内接性能提升等,将成为半导体行业的新趋势。随着N3向N2的演进,晶体管架构也将从FinFET(鳍式场效应管晶体管)逐渐向NanoSheet(纳米片)晶体管架构演变,引导芯片技术向更高性能、更低功耗迈进。3纳米及以下制程技术不断突破,台积电、三星已量产3纳米,2纳米制程进入试产阶段,英特尔18A(等效1.8纳米)加速布局。
光刻技术再次革新,High NA EUV(0.55 NA)技术将逐步取代标准EUV;Chiplet(小芯片)实现模块化设计(如AMD 3D V-Cache),降低大型单芯片良率风险。晶圆基板芯片技术(CoWos)、CoPos、EMIB-T、3D等先进封装技术创新,在不依赖制程工艺提升的前提下,通过在单个基板上堆叠芯片,实现高密度集成、体积微型化和成本降低等优势;碳化硅(SiC)和氮化镓(GaN)等新材料比传统硅材料更加节能,碳排放量至少低30%,氧化镓(Ga2O3)、金刚石半导体超宽禁带材料也处于实验室阶段,未来新材料应用将是重要发展方向。
新变局下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特征
半导体是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基石。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我国半导体行业确立了设计、制造和封测分立又相互协作的产业模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在逆全球化、本土化、区域化等半导体产业链新变局下,我国积极推动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行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特征。
第一,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政策支持。2017年美国总统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发布《确保美国半导体的领导地位》的报告,指出“从历史上看,全球的半导体市场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美国、日本、韩国、欧洲、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通过产业政策大力支持半导体行业发展。我国政府先后实施国家01专项、02专项、税收补贴、大基金等各种政策,积极推动半导体行业发展,基本完成了产业链布局,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面对大国博弈与技术封锁,我国未来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政府、市场、社会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继续集中力量破解半导体领域“卡脖子”难题。
第二,庞大市场规模优势,增强市场韧性。半导体行业发展受到市场化规律主导,庞大的市场规模是半导体市场韧性的基础。2009年我国半导体销售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2016年我国半导体市场销售突破了100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30%,此后长期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直到2023年连续十四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我国半导体销售1823.8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29.45%,仅次于美国(当年美国在AI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规模较大)。受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消费电子等下游需求拉动,预计未来我国半导体市场将保持稳定增长。
第三,国产替代加速,倒逼自主可控。我国半导体设计、封测、成熟制程等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高端制程、半导体材料、设备、EDA等领域,距离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在美国制裁背景下,本土下游晶圆厂寻求供应链安全与替代,加大对本土半导体设备厂商的支持,同时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产业集群效应显现,上下游配套产业生态逐步完善,国产设备和材料替代率持续提升。从细分产品看,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清洗设备、光掩膜、抛光材料等细分领域快速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国产化率超过20%,光刻机、量测设备、涂胶显影设备、光刻胶等国产化率不到10%,有待突破。根据华泰证券报告,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国内厂商发展前景较好,“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等全链条将逐步形成......
付费¥5
阅读全文
来源 | 《清华金融评论》2025年10月刊总第143期
编辑 | 王茅
审核丨丁开艳
责编 | 兰银帆
Review of Past Articles -
01
02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