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10月3日下午15时许,北京海淀区朱各庄路与万寿路交叉口的一声巨响,让陈震再次登上热搜。
这位曾以“二环十三郎”封神的车评人,他所驾驶的价值600万的劳斯莱斯闪灵,以80公里的时速逆行撞飞了一辆比亚迪。
事故现场的照片触目惊心:劳斯莱斯车头凹陷,气囊全弹;比亚迪被撞飞至绿化带,驾驶舱血迹斑斑。
![]()
![]()
●图源:微博
次日,北京交管部门发布通报称:事故双方均未涉酒涉毒,由陈震负全责。
与此同时,陈震发文表示:“是我的问题,一切负面照单全收。”
但随后他话锋急转,一句“恰恰就是因为我平时劳斯莱斯开的太少,所以对闪灵的辅助驾驶能力边界认知不够清晰......”在有意无意间将矛头指向了车辆的智驾系统。
劳斯莱斯因此“被捅了一刀”:
![]()
●图源:微博@陈震同学
舆论也因此再度升温。
![]()
车祸真相曝光
10月18日,陈震坐在《法治日报》的镜头前,首次撕开了这起事故的褶皱。
他驾驶的劳斯莱斯闪灵,确实具备并开启了L2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事发时系统正执行着自动跟车和车道保持指令:
时速约五六十公里,紧跟着前车,一切看似平稳有序。
当车辆行驶至事发路口时,陈震低头捡拾物品,目光脱离路面数秒,彻底放弃了对车辆的监控。
恰恰就在这短暂的几秒钟,前方车辆突然变换了车道。
这一变化,让劳斯莱斯的辅助驾驶系统瞬间“失去了目标”。
![]()
●图源:小红书@北山小六
根据行车记录仪和后续的数据分析得出,系统在“看到”前方一片空旷后,没有识别到即将到来的路口和红灯,反而开始逐步提速至80公里/小时左右。
因此,车辆如离弦之箭,闯过红灯、径直冲入对向车道,以极高的动能狠狠撞上了对向正常行驶的比亚迪。
“几乎未减速”,陈震这样形容碰撞前的状态。
![]()
●图源:法制日报
EDR数据也显示,在碰撞发生的瞬间,辅助驾驶功能依然处于开启状态;
碰撞前的零点几秒车辆虽有减速动作,但陈震表示,此动作可能是因为剧烈碰撞导致刹车踏板震动而触发,他并未进行任何主动操作。
与此同时,陈震坦言这辆劳斯莱斯他开得极少;购买它,更多是出于对世界顶级豪华品牌电动车的好奇;车辆说明书也未曾完整读过。
![]()
●图源:微博@陈震同学
因此,“我对它的辅助驾驶能力边界认知并不太清楚”这句话,既像是自我检讨,又像是一句隐晦的辩解。
在对比中他还提到,如果当时开的是常用的国产智能车,在同样环境下极大概率不会发生如此严重的碰撞。
总的来说,这起悲剧的根源就是陈震过于信赖劳斯莱斯的辅助驾驶功能,并且出现了不规范的驾驶行为。
虽然真相水落石出,但一场关于责任与技术的罗生门才刚刚拉开序幕。
因为一个靠评车吃饭的人,栽在了对车的不了解上,这本身就已经足够讽刺。
![]()
事故后争议不断
如果说车祸现场是物理上的撞击,那么事故后的舆论场,则是一场更复杂、更残酷的人性碰撞。
被撞的比亚迪是一辆滴滴网约车,它是司机一家老小的饭碗。
10月5日,一个自称受伤司机家属的微博账号“温婉柳树学地理”发布博文,表达了生活的艰难。
随后陈震转发了该条微博,再次道歉,并承诺会承担应尽的赔偿义务。
![]()
●图源:微博@陈震同学
不曾想,最后那句“陈震作为公众人物,应该也不会置之不理”让部分网友炸了锅。
一时间,“卖惨”“讹钱”“道德绑架”等类似言论甚嚣尘上。
![]()
更戏剧性的是,该账号于次日突然异常,发布内容尽数消失。
![]()
●图源:微博@陈震同学
是涉事双方已私下达成和解,还是家属不堪忍受部分极端网络暴力选择退网,真相在沉默中变得扑朔迷离;
唯一清晰的是,弱势一方的声音已经被彻底淹没。
再看陈震这边。10月3日事故发生后,他仍在微博上回复网友关于家庭生活的提问,次日上午照常发布了早餐和手机开箱内容,并未提及车祸。
这种异乎寻常的冷静和松弛,被解读为对受害者及其家庭的傲慢与轻视。
![]()
●图源:微博@陈震同学
与此同时,陈震的危机公关也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
他多次强调“一切以官方通告和车辆EDR数据为准”,这本是尊重事实的表现;
但在部分舆论看来,这像是在用专业术语甩锅和转移焦点,试图将公众的注意力从他人为的驾驶失误,引向充满不确定性的技术层面。
![]()
●图源:微博@陈震同学
而他关于“对辅助驾驶认知不足”的解释,更是引爆了新一轮的质疑。
“一个职业车评人,连自己车的性能都不清楚?”
“这是在暗示车不行,不是我的问题?”
![]()
![]()
![]()
此前陈震曾公开宣称“只买交强险”,理由是自己“开车规矩、车多,商业险不划算”;
这番豪言在与此次全责事故形成的鲜明对比中,直接沦为了讽刺的符号。
![]()
●图源:微博@陈震同学
近年来,陈震作为“安全驾驶”布道者的人设,已在一次次的争议中,逐渐崩塌。
![]()
强制国标要来了
毫无疑问,这场车祸撕开了智能辅助驾驶的华丽外衣。
劳斯莱斯闪灵的L2系统,虽能完成基础跟车与车道保持,却在突发情况下无法识别路口红灯,表明其设计逻辑仍停留在“辅助”层面而非“替代”。
同时,陈震的“认知不足”,某种程度上是整个行业过度营销下的用户缩影。
![]()
●图源:微博@陈震同学
近年来,“智驾”、“零接管”、“高阶智能驾驶”等词汇铺天盖地,让许多消费者产生了“我的车已经很智能,可以偶尔分心”的危险错觉。
其中,“车辆自驾、人睡觉”的报道并不少见,甚至还包括部分车企高管在内。
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7月,我国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新车销量达775.99万辆,渗透率高达62.58%。
这表明技术普及的速度,已经远超用户教育和安全规范建立的速度。
所幸,监管的缰绳正在收紧。
![]()
●图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9月17日,工信部发布《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直击行业乱象:
严禁使用“自动驾驶”、“脱手”、“脱眼”等误导性宣传;
要求系统具备手部与视线脱离检测功能,违规使用将触发警报并禁用至少30分钟;
车企须通过车载终端明确系统边界,数据记录须存储2500次事件,为事故追溯提供依据......
由此可见,新标准从设计制造到使用,全方位提升了安全门槛,同时也教育了用户,这对维护消费者利益至关重要。
同时也意味着,未来像陈震这样以“认知不足”为借口的空间,将越来越小。
![]()
智驾与未来
陈震的律师在事故总结中强调:“无论辅助驾驶是否开启,驾驶人永远是第一责任人。”
在笔者看来,这句话不仅是法律层面的定论,更应成为所有驾驶者的座右铭。
这起车祸像是一面多棱镜,照见了个人在技术光环下的侥幸与疏忽,照见了公众人物在危机下的应对失据,也照见了整个行业在狂奔中亟待规范的现实。
然而事实上,当技术狂奔向前时,人性的警惕已经不可松懈。
因为方向盘后的那双手,才是安全的最终防线。
智能驾驶的未来必将更加智能,但唯有敬畏规则、承担责任的驾驶文化,才有可能铺就一条真正安全的康庄大道。
*编排 | 黄家俊 审核 | 黄家俊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
2000万品牌经理人内参!
聚焦头部与标杆,助力品牌高端化。
品牌专访微信:jiangnan254(备注:专访)
百万品牌经理人都在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