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这里很舒服,小区越来越像家了!”10月15日午后,在成都市双流区九江街道蛟龙社区和融国际小区的休闲亭,刚下完一盘象棋的张大爷擦着汗感慨。阳光透过新栽的绿植洒在地面,几位老人正带着孩子在健身区玩耍,笑声郎朗。这是一个3300多名居民的小区,很难想象,眼前这个小区在过去曾因矛盾频发,被居民戏称为“问题窝”。在蜕变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记者进行了走访。
![]()
![]()
破局:
从“90% 拒缴”到“99% 认缴”的信任重建
“以前小区的脏乱差,现在想起来都头疼。”住了16年的老住户林阿姨陷入了回忆,2009 年刚入住时,小区有1252户住房,90家商铺,问题多多:单元门常年虚掩,盗窃案时有发生;楼道“牛皮癣”多多,防盗门上是开锁广告。她告诉记者:“当时高空抛物隐患多,曾有住户被塑料盆砸中肩膀!”“不止哦,过去小区电梯经常罢工,困住人是常事。”提起过去,邻居冯长河皱着眉说。更让居民窝火的是小区物业,反映电梯故障,只有二个字回复“等着!”,投诉高空抛物,直接被怼“管不了,自己盯!”。服务的缺位进一步激化了矛盾。“物业管不好,凭啥交钱?!”在一段时间内,小区90%住户拒缴水电、物业费,物业公司也因资金短缺进一步缩减服务。
如何破解小区困境?转机出现在2018年7月。蛟龙社区党委在和融国际小区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要解疙瘩,先建机制。”首任党支部书记王让先拍板,创新推动选举住户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构建“党支部牵头、两会协同、居民参与”框架。一次次地召开协商议事会,将群众的“问题清单”变为会议的“议题清单”,逐一攻坚克难,倒逼物业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转变,小区沉积多年的问题在多方努力下得到了化解,居民与物业之间的信任得以慢慢重建。
![]()
每月的议事会成为破题的关键。“非机动车乱停!堵住了消防通道,上周住户还和快递员吵架!”居民李大姐诉苦。对此,议事会集体决策:“闲置区域改成停车场,金边银角改为停车点,物业划线装充电桩。”随后,在临时党支部的协调下,小区完成了单元门禁安装。“现在刷脸进门,踏实!”住户小林说。更暖心的是物业主动靠前服务:电梯旁贴“24小时检修热线”,响应时间缩短至半小时内;单元楼前设“阳光公示栏”,物业费收支、公共受益明细,居民一目了然。
在居民齐心协力的监督和帮助下,和融国际小区物业公司补齐了服务过程中的短板,用实际行动换来了居民的再次信任,物业费缴费率实现了提升。小区物业经理笑着说:“以前收物业费看脸色,现在居民主动交费。” 据介绍,小区物业费缴纳率从10%升至99%。在最近一次的业主满意度调查中,“服务贴心”“响应及时”成为高频词,物业成为居民口中的“贴心管家”。
![]()
共建:
从“袖手旁观”到“自治参与”的文化培育
“将军!”10月14日上午 10 点过,小区休闲亭里笑声不断,居民们围坐在一起下象棋。小区的3个休闲亭是2023年小区治理的成果。2023年,小区临时党支部牵头申报社区公益微创投项目,用2万元保障资金撬动小区资金8万元,短时间就建成3个休闲亭和1处多功能休闲场所,让更多居民受益。“‘和谐亭’‘初心亭’名字都是我们自己取的。”小区住委会成员陈继春回忆,项目推进中也充分发挥了居民的特长:退休教师设计图纸,装修师傅义务指导施工……“每天都有人来帮忙,大家都为小区的改变出力”陈继春说。
![]()
这样的共建模式在后续项目中不断复制,蛟龙社区联合社会组织争取到8万元的市级民生微项目资金,不仅在小区打造了2处便民坊,更培育出“小区公益骨干队”“小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和“小区阳光舞蹈队”多个自治队伍。
小区党支部发起小区文化共建行动,居民们集思广益:退休美术老师带领孩子设计文化亭彩绘,老党员撰写邻里公约,年轻住户创作小区吉祥物 —— 双胞胎熊猫“小和”“小融”,寓意“和睦共融”。在小区的文化墙上,这些创作成果被精心展示,旁边印着蛟龙社区 “尚邻爱家”的治理理念。
![]()
居民敬怀英时常来便民坊做志愿服务,她的缝补手艺在小区小有名气。“以前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现在帮邻居补补衣服,聊聊家常,心里暖烘烘的。”便民坊里,为特殊人群和老人免费理发、缝补的服务牌格外醒目,每月这里要接待近200位居民。在小区老年活动中心 —“尚邻之家”更是热闹,棋牌室内不时传来笑声,茶水间飘出阵阵茶香。据介绍,茶水间收取的低价服务费成为小区的公共收益,用于小区公共设施维护,形成了良性循环。
共治:
从“陌邻不往”到“守望相助”的网格力量
“刘嬢,我又来了哦,今天身体感觉怎么样?”3 栋2单元的门刚打开,小区居民刘术琼就关心起82岁的邻居刘玉英老人。刘术琼今年63岁,也是小区监委会成员兼微网格员,小区20多户特殊家庭的需求,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刘玉英老人双目失明,有两个孙儿,大孙儿为照顾奶奶一直没找工作,家里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你总在家也不是办法,小区有志愿者,我也可以来帮忙照看奶奶,肯定没问题。”刘术琼连着上门劝说,大孙子最终外出上班,家里收入也增加了。每逢节假日,刘术琼总会带些水果点心过来,帮老人剪指甲、打扫卫生,老人的孙儿常说:“刘嬢嬢一来,家里都亮堂了。”
![]()
刘术琼在小区忙碌的身影,是和融国际网格治理的一个缩影。在街道和社区指导下,小区划分为2个网格、24个微网格,如同毛细血管遍布小区每个角落,13名党员、24名流动党员和住委会、监委会成员组成的治理骨干,就是行走在网格里的“活地图”。“网格虽小,却装着家家户户的难处。”王让先感慨道。从网格员照看特殊家庭到调解邻里纠纷,这些“小事”都在网格内解决;而遇到车位纠纷、资金短缺等“大事”,则由党支部统筹协调,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协同解决”。
![]()
如今,每月26日的“爱邻议事日”是小区的“治理闹钟”。“闹钟”一响,住户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物业、居民代表围坐一堂,把问题摆上台面解决。2025年,居民张女士就通过这个平台挽回了损失 —— 她在中介处购买的“56 号车位”实为小区酒店专用车位,和实际购买的小区“56 号车位”不相符,中介拒不退款。住委会、监委会成员和网格员连续两周组织协商,摆合同条款、找物业做证,最终中介全额退款并道歉。
记者手记:
和谐相融 小家变幸福大家
走进和融国际小区,老年活动中心笑声不断,健身场上活力满满,便民坊里针线穿梭。小区从“问题窝”到“幸福家”的蜕变,印证着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 党组织发挥力量,居民主动参与治理,织就一张覆盖民生冷暖的幸福网。九江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和融国际小区的蝶变是“党建引领、群众有感”理念的生动实践。正如“小和”“小融”的寓意,3300 颗心在小区和谐相融,织就了一张名为幸福的网络。
![]()
采访时记者看到,小区文化墙上的“小和”“小融”吉祥物格外醒目。从 90% 拒缴到 99% 认缴,从“袖手旁观”到“自治参与”,从“陌邻不往”到“守望相助”,和融国际小区的蜕变过程证明——党建引领是定盘星,群众参与是源动力。正如九江街道相关负责人所言,真正有效的治理,从来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推动,而是“群众有感”的双向奔赴——当居民能在休闲亭里舒心下棋,在便民坊里安心缝补,在网格员的帮助中感受到暖意,每个看似微小的“有感瞬间”,都会成为将小家融成幸福大家的力量。而这,正是和融国际小区留给基层治理最珍贵的启示。
来源:云上双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