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湾区潮涌,风起旗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当下,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东莞正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引擎,重塑全球产业链坐标。
南方都市报东莞新闻部重磅推出政经观察栏目——《旗峰观察》,聚焦政策动向、区域产业布局与资本流动,解构东莞的“发展密码”,为这座“双万之城”的高质量发展书写时代注脚。
一场跨城医疗协同,正悄然改写东莞市民的就医版图。
10月13日上午,东莞市长安医院挂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长安医院”,标志着东莞下半年以来第四个莞穗紧密型医联体正式落地。从6月东莞市樟木头医院牵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广医附一院”),到7月东莞九院加入暨大附一院“朋友圈”,再到8月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共建三大分中心……半年间,东莞以近乎“一月一签约”的节奏,加速编织一张覆盖全市的“广州优质医疗资源网”。
四大医联体落地:精准赋能破解基层医疗痛点
此轮莞穗合作更强调“精准赋能”,观察四组已落地的医联体,其合作模式呈现鲜明共性:以学科为切口、以人才为纽带、以患者需求为导向。
暨大附一院继7月与市九院共建后,10月再与长安医院牵手。两家合作均聚焦“学科共建+管理同质”——市九院优先打造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示范科室,通过专家驻点、多学科会诊提升常见病救治能力,构建覆盖常见病、多发病的一站式诊疗体系,同时联动社区卫生中心打通双向转诊通道,完善区域医疗生态;长安医院则结合长安镇的人口结构与健康需求,从学科建设、人才培育到管理同质化实现全方位升级。
![]()
7月8日,东莞市第九人民医院正式挂牌“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莞医院”。
8月,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增挂“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东莞医院”“广东省中医康复中心(东莞中心)”“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东莞分院)”三块牌子。依托这一平台,双方将深化中医康复多学科模式,加速创建三甲中西医结合医院。省二中院长刘军直言:“前期合作已打基础,下一步重点是专科能力、人才引育和科研协作。”
6月签约后,东莞市樟木头医院专科攻坚,选择广医附一院的妇科、甲状腺外科等五个优势专科进行共建,直击基层医院 “大病不敢接、难病不会治” 的痛点,通过专家驻点手术带教等方式快速补位技术空白。
成效:从“输血”到“造血”的快速蝶变
医联体的价值,最终要落在患者体验与医院能力提升上。
在樟木头医院,数据最有说服力:医联体运行4个月,服务患者超2万人次,开展手术700余台(高难度占比超50%),组织5场大型义诊惠及3000余人次。广医附一院吴军教授主刀的45分钟甲状腺癌精准切除术,成为技术下沉的典型案例。
![]()
东莞市樟木头医院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组建的医联体已组织5场大型义诊惠及3000余人次。
更值得关注的是“造血”效应的显现:通过“南山名医团”门诊、专题讲座等形式,樟木头医院已初步建立起自主的人才梯队,还与广医附一院达成联合申报科研课题的共识。
东莞市九院的“专科示范+公益义诊”模式同样亮眼: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成为示范科室后,暨大附一院专家定期坐诊、查房,常见病一站式诊疗;“医学博士送健康”义诊进社区、公园,把省级服务送到市民家门口;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开通后,社卫中心与医院衔接更顺畅,患者救治连续性显著增强。
动因:资源互补催生的必然选择
为何东莞医联体合作多选择广州医院?东莞一医院负责人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给出了答案:“从品牌效应、学科建设等角度考量,广州高水平医院具备显著优势”,作为医联体建设单位负责人,他还认为,医联体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必须以患者为中心,才能实现实质融合;以共建共享为目标,才能让合作双方同向而行;以足够的耐心推动各学科加强交流,才能逐步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整合。
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巧利在东莞市第九人民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莞医院”揭牌现场也曾强调,医联体合作是贯彻落实国家医改政策、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
这种“跨城协作+本地整合”的双路径发展模式,正在重塑东莞医疗服务生态。一方面,通过与广州三甲医院的深度合作,快速补齐专科短板与技术瓶颈;另一方面,借助医联体内部的资源互通,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
正如此次一口气与东莞组建两个紧密医联体的暨大附一院院长郑小飞所言,这种“共建共享、协同创新”的合作,正在创造“莞穗合作”新经验,为区域医疗均衡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深层命题:从“点上开花”到“长效生长”
近年来,东莞通过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构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医联体体系。聚焦全市医联体网格化布局,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打造“上联大型综合医院,下接基层医疗机构”的“N+1+n”的城市医联体模式。2024年,全市医联体总数已达137个,医联体建设新格局逐步形成。
![]()
东莞创新推进东南部新型健康医联体建设,以东南部中心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东南部辖区公立医院、社卫中心、民营医院等16家医疗机构合力共建新型健康医联体。
四大莞穗紧密型医联体的落地随着医联体内部资源互通、人才自主造血、科研常态化协作机制的完善,东莞将进一步缩小区域医疗差距,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省级优质服务。这场跨城医疗协作的实践,不仅提升了东莞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更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一体化提供了可复制的“东莞方案”。
但挑战依然存在:如何避免专家下沉“一阵风”、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利益共享机制、如何实现不同医联体间的资源互通……都是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黄芳芳 医院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