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老太在敬老院住了12年,一直安静平和,直到儿女发现她的秘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妈,这箱子里到底是什么?锁得这么紧。”

“没什么,都是些不值钱的旧东西。”

在“康宁”敬老院住了十二年的沈月娥,一直安静得像一汪古井。

直到儿女无意中打开了她那个尘封的秘密木箱,才发现那平静的水面下,竟隐藏着一个足以颠覆整个家庭的惊天海啸。

01

康宁敬老院的午后,总是被阳光和一种缓慢的寂静所包裹。

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饭菜和老人身上特有的那种淡淡的气味。

麻将的碰撞声,电视机里戏曲的唱腔,还有护工们轻柔的脚步声,共同交织成这里一成不变的背景音。

沈月娥是这片背景音里最沉默的休止符。

她八十五岁了,住在这里已经整整十二年。

十二年来,她就像墙角那盆不开花的绿植,安静,平和,几乎没有存在感。

院里的老人们大多喜欢扎堆,晒着太阳聊着过去,或者抱怨着现在的病痛和不孝的儿孙。

沈月娥从不参与。

她大部分的时间,都只是一个人坐在自己房间的窗边。

那扇窗户正对着院子里的一棵老槐树,她能一看就是一下午。

有时候,她也会拄着拐杖,在院子里那条铺着鹅卵石的小径上慢慢地走。

她的步子很小,很慢,仿佛每一步都在丈量着所剩无几的时光。

护工小陈是个二十出头的姑娘,负责照顾沈月娥所在的楼层。

在小陈眼里,沈奶奶是个“省心”的照顾对象。

她从不提要求,不抱怨饭菜,也从不和人红脸。

只是,她太安静了,安静到让人有些心疼。

小陈有时会想,沈奶奶的脑子里,是不是也像她的房间一样,空旷而又整洁。

沈月娥的房间确实异常整洁。

床单永远是平的,桌上除了一个水杯和一盒药,再无他物。

唯一显得有些突兀的,是床底下那个深棕色的小木箱。

箱子不大,上面挂着一把小小的、已经泛出铜绿的锁。

儿子许正军和女儿许正敏每个周末都会来看她。

许正军今年六十,退休前是个不大不小的干部,身上总带着一股习惯于发号施令的气场。

他每次来,都会带很多东西,水果、牛奶、新衣服,把冰箱和柜子塞得满满当当。

“妈,钱够不够花?不够我再给您留点。”

这是他最常说的话。

许正敏比哥哥小五岁,心思要细腻得多。

她会坐下来,给母亲梳梳头,剪剪指甲,絮絮叨叨地讲些家长里短。

“妈,您最近睡得好不好?晚上腿还抽筋吗?”

她试图用这些温暖的细节,去贴近母亲的内心。

但母亲的回应总是很简短。

“够花。”

“挺好的。”

“不抽筋。”

她的回答像一堵柔软的墙,让所有的关心都无声地陷了进去,得不到任何回响。

兄妹俩早就习惯了。

他们觉得,母亲自从二十年前父亲许明远因工厂事故意外去世后,就一直是这个样子。

悲伤抽走了她大部分的精力,剩下的岁月,大概就只能这样安静地流淌了。

把母亲送进敬老院,是十二年前兄妹俩共同做出的决定。

当时许正军的儿子要结婚,许正敏的女儿要高考,两家都乱成一锅粥。

而独居的母亲,身体也开始出现各种小毛病。

他们商量了很久,觉得把她送到条件最好的康宁敬老院,有专人照顾,对所有人都好。

尽管如此,一丝愧疚感始终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们。

所以他们用加倍的物质来补偿,希望母亲能过得舒心。

他们也曾问起过那个小木箱。

“妈,这箱子里装的什么宝贝啊,还锁着?”许正军曾开玩笑地问。

沈月娥当时只是笑了笑,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没什么,都是些不值钱的旧东西,怕你们嫌乱给扔了。”

他们便没再追问。

在他们看来,那或许是母亲对父亲的一些念想,是一些属于她那个年代的、不愿被打扰的记忆。

还有一件让他们略感奇怪的事。

母亲的账户上,每个月十五号,都会准时收到一笔五百元的汇款。

汇款人信息是匿名的。

数额不大,刚好够母亲在敬老令院里买些零食和日用品的开销。

许正敏问过母亲,沈月娥只说是老家一个远房亲戚,感念她早年的帮助。

兄妹俩在老家早已没什么联系人了,但既然母亲这么说,他们也就信了。

或许是某个他们都不知道的角落里,还存在着这样一份善意的回响。

日子就像敬老院门前那条河的水,平静无波地向前流淌。

直到那个初夏的清晨,平静被一声脆响打破了。

沈月娥在去卫生间的路上滑倒了。

护工小陈第一时间发现了她,并通知了许正军兄妹。

两人火急火燎地赶到敬老院。

好在检查结果并无大碍,只是有些软组织挫伤,需要在医务室的病床上躺几天观察。

看着躺在病床上,脸色有些苍白的母亲,许正敏的眼圈红了。

许正军则紧锁着眉头,在病房里踱来踱去。

“都怪我们,还是照顾不周。”他自责道。

为了让母亲回来后能更舒适些,许正敏决定去母亲的房间,把床铺被褥彻底收拾整理一下。

许正军也跟了过去。

房间里还是一如既往的整洁。

许正敏在整理母亲换下的衣物时,手伸进一件旧外套的口袋里,摸到了一串冰凉的东西。

她拿出来一看,是一把小小的、泛着铜绿的钥匙。

02

兄妹俩对视了一眼,都立刻想到了床底下的那个木箱。

一种复杂的情绪在两人心底蔓延开来。

有担心,也有压抑了许久的好奇。

“哥,你说……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重要的东西?”许正敏轻声问。

“比如房产证,或者我们不知道的存折?”

许正军沉默了片刻。

“妈现在这个状况,万一真有什么要紧的东西,我们不知道也不行。”他为自己即将要做的事找了一个合理的借口。

“打开看看吧。”

“看完我们再原样放回去,不让妈知道。”

许正敏点了点头,心脏不自觉地加速跳动起来。

许正军从床底拖出那个小木箱,箱子不重,表面已经有了一些划痕。

他将那把小钥匙插进锁孔里,轻轻一拧。

“咔哒”一声,锁开了。

那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箱盖被缓缓掀开,一股陈旧的纸张和樟脑丸混合的气味扑面而来。

箱子里没有他们想象中的房产证或存折。

甚至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

里面只有两样东西。

一沓沓用细绳捆得整整齐齐的信件。

和一个深蓝色的硬壳笔记本。

许正军和许正敏都愣住了。

许正军拿起最上面的一捆信,解开了绳子。

信封已经泛黄,邮戳的日期各不相同,最早的一封,竟然是十五年前的。

那时候,母亲还未住进敬老院。

所有的信,寄信人地址都在本市,但地址却各不相同,有些地名他们甚至都没听说过。

而寄信人的署名,永远是同一个名字。

李怀山。

“李怀山?”许正敏念出这个陌生的名字,“我们家有这号亲戚吗?”

许正军摇了摇头,脸色变得凝重。

“从来没听过。”

他抽出其中一封信,信纸很薄,上面的字迹苍劲有力。

“月娥:见字如面。今日天气转凉,记得多添一件衣裳,你的膝盖一到换季就容易疼。勿念。”

落款是“怀山”。

另一封信写着:“小区里的那只流浪猫生了,三只小奶猫,很可爱。等你下次来,就能看到了。”

信的内容都是些琐碎的日常,字里行间却透着一种超越普通朋友的熟稔和关切。

这是一种他们从未在母亲身上感受过的亲密。

许正敏则拿起了那个深蓝色的笔记本。

她翻开第一页,上面是娟秀的字迹,是母亲的笔迹。

笔记本里没有长篇大论的日记,只有一行行简短的记录。

每一行都由日期和几个简单的词语组成。

“五月三日,晴,送药,换被。”

“五月十八日,雨,擦身,理发。”

“六月二日,阴,读报,缴费。”

一页又一页,密密麻麻,记录了整整十二年。

就像一本内容诡异的密码本。

兄妹俩坐在地上,房间里死一般的寂静。

这个发现,比找到一箱子金条还要让他们感到震惊。

在他们的记忆里,母亲的世界简单得像一张白纸。

自从父亲去世后,她的生活就只有他们兄妹二人。

她几乎没有社交,没有朋友,更不用说一个通信长达十几年的异性笔友。

这个李怀山到底是谁?

他为什么会和母亲有如此频繁和亲密的联系?

那个笔记本里记录的“送药”“擦身”又是给谁做的?

无数个问号像潮水一样涌上他们的心头,几乎要将他们淹没。

“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许正敏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许正军的脸色铁青,他紧紧攥着手里的信,手背上青筋暴起。

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让他感到愤怒。



他觉得母亲那安静平和的表象下,隐藏着一个他完全不了解的,甚至是背叛了家庭的秘密。

“我们得查清楚。”许正军的声音低沉而坚定。

“但是,不能让妈知道。”

他们小心翼翼地把信件和笔记本原样放回箱子,锁好,再把箱子推回床底。

钥匙被许正敏收了起来。

他们走出房间,脸上都恢复了平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但他们心里都清楚,有什么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那扇通往母亲内心世界的大门,被他们撬开了一条缝。

而从门缝里透出的,是让他们感到陌生和不安的光。

调查从那些信封上的地址开始。

许正军利用周末的时间,开着车,按照信封上那些模糊的地址一个一个地找过去。

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

大部分地址都是城市的旧区,很多地方早已被夷为平地,建起了新的高楼。

少数几个还能找到的地址,也都是些临时的出租屋或者早已人去楼空的旧楼。

邻居们对“李怀山”这个名字毫无印象。

这条线索断了。

他们又把目光转向了敬老院。

许正敏找了个机会,旁敲侧击地问护工小陈和敬老院的院长。

“陈姐,我妈在这里住了这么久,除了我们,还有没有别的人来看过她?”

“比如一个姓李的,年纪比较大的伯伯?”

小陈和院长都摇了摇头。

“没有啊。”小陈说,“沈奶奶除了你们兄妹,从来没有过访客,我们都说她清静呢。”

这个结果让兄妹俩的困惑又加深了一层。

没有访客,那母亲和这个李怀山是如何见面的?

03

就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许正敏突然想起了母亲那个雷打不动的习惯。

每个月一次的“外出”。

以前,母亲总说去附近的小公园走走,或者去超市买点东西。

他们也从未怀疑过。

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能去哪里呢?

现在想来,这或许就是唯一的突破口。

他们决定,在母亲下一次“外出”时,悄悄跟在后面。

这个任务,自然落在了心思更缜密的许正敏身上。

半个月后,沈月娥的腿伤痊愈,又恢复了往常的生活。

又是一个月的十五号。

这一天,沈月娥像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后,换上了一件干净的外套,跟护工打了声招呼,便拄着拐杖走出了敬老院。

许正敏早已在敬老院外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等着了。

她戴着一顶帽子,一副大大的墨镜,心里紧张得像是在演一出谍战片。

她看到母亲走出大门,没有像往常一样走向附近的小公园。

而是径直走到了不远处的公交车站。

许正敏的心猛地一沉。

她看着母亲熟练地看了一眼站牌,然后在一列队伍后面排队。

她的动作从容不迫,显然对这条路线已经烂熟于心。

一辆公交车进站,母亲随着人流上了车。

许正敏赶紧拦下一辆出租车,对司机说:“师傅,跟上前面那辆公交车。”

车子穿过繁华的市区,一路向西。

窗外的景象越来越陌生,高楼大厦渐渐被低矮破旧的楼房所取代。

这是城市里一片正在被遗忘的老城区。

许正敏的心也随着这荒凉的景象,一点点沉了下去。

母亲到底要去见谁?去做什么?

公交车在一个破旧的站台停下,母亲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下车。

许正敏也赶紧付钱下车,远远地跟在后面。

这里她从未涉足过。

狭窄的街道,坑洼不平的路面,两旁是斑驳的墙壁和缠绕如蛛网的电线。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潮湿和腐朽的气味。

母亲对这里却异常熟悉。

她没有丝毫迟疑,拐进了一条更窄的小巷。

许正敏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跟随着。

最终,母亲在一栋灰色的筒子楼前停下了脚步。

那是一栋至少有五十年历史的老楼,墙皮大块大块地脱落,露出里面的红砖。

楼道口黑洞洞的,像一个巨兽的嘴。

许正敏看到母亲走了进去。

她站在巷口,阳光被两旁的楼房挡住,让她感到一阵寒意。

她内心充满了挣扎和不安。

理智告诉她应该转身离开,尊重母亲的隐私。

但一种强烈的情感驱使着她,她必须知道真相。

她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

是母亲隐藏了半生的黄昏恋?

还是她陷入了某种她无法想象的困境?

无论是什么,她都觉得自己有权利知道。

她在楼下徘徊了很久,久到腿都有些发麻。

最终,她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走进了那个黑洞洞的楼道。

楼道里又暗又窄,充斥着一股浓重的中药味和霉味。

声控灯坏了,她只能摸着冰冷的墙壁,一步一步地往上走。

母亲住在三楼,她记得母亲上楼的脚步声。

她放轻了脚步,几乎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终于,她来到了三楼。

走廊的尽头,有一扇门虚掩着,没有关严。

一道光从门缝里透出来,伴随着一些细微的声响。



许正敏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她像个小偷一样,蹑手蹑脚地凑了过去,将眼睛贴近了那道门缝。

屋内的光线很昏暗,陈设极其简陋。

她先是听到了母亲的声音。

那是一种她从未听过的,极致温柔的语气,充满了耐心和关切。

“来,再喝一口,不烫了。”

她看到母亲坐在床边,背对着她,手里端着一个碗,正在哄着谁吃药。

床上躺着一个男人,只能看到一个清瘦的背影。

他似乎病得很重,一动不动。

母亲用勺子舀起一勺药汤,吹了吹,然后小心翼翼地喂到那个男人的嘴边。

动作熟练而自然,仿佛已经重复了千百遍。

就在这时,床上的男人似乎有些不舒服,喉咙里发出模糊的声响,身体挣扎着想要翻个身。

母亲立刻放下碗,俯下身去,帮他调整姿势。

许正敏感觉全身的血液瞬间凝固,大脑一片空白,一种荒谬到极致的恐惧攫住了她的心脏,让她无法呼吸,无法思考。

随着那个男人的缓缓转动,一张苍老而病态的脸,暴露在了门缝后那双惊恐的眼睛里。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