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定伟
成达万高铁在穿越南充高坪区双拱桥村时,给出了生态优先的最美答案,7条高压线主动绕行6公里,为途经凤仪湾湿地的3万只候鸟让出“生命通道”。(封面新闻)
这不仅是工程为生态“让路”,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进化,从“争地抢道”到“和谐共生”,展现出发展与保护的双赢智慧,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巴蜀大地的生动诠释。
地球是所有生命的共同家园。候鸟作为跨越国界的“自然公民”,同样享有安全通行的权利。这6公里的高压线线路调整,不仅是对鸟类迁徙通道的尊重,更是人类对自然主权的温情让渡,成功守护了嘉陵江流域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学中的“临界斑块”理论告诉我们:生态环境一旦被切割,物种多样性将呈指数级下降。为候鸟留住这片关键湿地,未来可能避免因生态失衡引发的水土流失、生物链断裂等问题,所节省的治理成本将是十倍、百倍之巨。对自然取予有度,发展方能行稳致远。
在成达万高铁不远处的凤仪湾,6000亩水域正是鸟类的天堂。黑脸琵鹭将扁长的嘴喙探入水中,半张着嘴捕捉鱼虾;“鸟中大熊猫”黑鹳在芦苇丛中优雅觅食,朱红的胫爪划出优美弧线;斑嘴鸭青灰的翅羽点缀着粼粼波光。凤仪湾湿地栖息着60余种鸟类,冬季更有3万多只在此越冬。这些生灵如同“生态试纸”,持续检测着长江上游的环境质量。保护候鸟,不仅是保护物种本身,更是守护嘉陵江流域的水源安全、气候调节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网络。生态红线,表面为鸟划定,实则为人类而设。
回顾过往,一些工程项目习惯于“先上车后补票”,环评一度形同虚设。此次成达万高铁在勘测阶段即主动优化线路,将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避让”,标志着环境保护已从“被动应付”迈入“主动设计”的新阶段。将生态变量预先纳入工程设计的核心方程,看似增加了前期成本,实则规避了事后可能面临的停工整改、生态修复等天价账单。真正的平衡,是将自然约束内化为技术参数,让发展与保护在同一框架下求得最优解。
要让“为鸟让路”从个案成为常态,需要制度与机制的双重保障。一方面,应推动法律法规中“应当避让”条款落地为“必须避让”实践,明确工程线路选址、塔基布局、施工时序等具体规范;另一方面,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生态友好型项目在用地、融资、碳汇交易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让“保护者受益”成为可预期的回报。
从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设置33处迁徙通道,到成达万高铁高压线绕行6公里,中国基建正在不断深化与自然共处的智慧。这条温柔的弧线告诉我们:发展的轨迹不必始终笔直向前,有时适度的转弯,恰是通往更广阔未来的支点。当高铁与候鸟各得其所,当“绿水青山”与“钢铁动脉”协同共进,我们才能真正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