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如今美国再次上演了一场“翻脸比翻书还快”的戏剧,之前连忙拒绝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还通过暂停援助施压泽连斯基参与和谈。
但最近美国却向泽连斯基采取了高压逼迫的态度,要求乌克兰停火,并且在实际的控制线实现领土的划分,与俄罗斯达成和平协议,也就是“割地换取停火”,但影响最深的却是乌克兰。
从以援助施压到呼吁停火,从“棋子”到“弃子”,美国对乌政策的剧烈转向,背后藏着远超俄乌冲突本身的战略算计,其“亚太优先”的真实意图愈发清晰。
![]()
美国对乌立场的反转并非偶然,而是内外多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从国内看,对乌援助的争议已成为政治焦点,数据显示,自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国会累计通过五项法案,为乌克兰提供了上千亿美元的各类援助。
![]()
但民调机构盖洛普于2023年11月公布的民调显示,有41%的美国人认为对乌克兰的援助给得太多了,共和党选民中反对声浪更高,因此美方不得不重新审视这项决议,以及背后的“价值”。
在国际层面,德国虽持续提供援助,但面临能源价格反弹与工业外流的双重压力;法国总统马克龙明确提出“欧洲不能成为美国战略的延伸”,欧盟内部对对俄制裁的分歧日益公开化。
![]()
在欧洲盟友对援乌的耐力接近极限的情况下,美方选择“及时止损”,通过推动俄乌停火实现阶段性降温,成为其眼中最高效的解决方案,这一转变的核心驱动力,是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的转移。
美方表面的停火,实则暗藏了三层深意:借“促和”重塑政治人设服务治理需求;施压欧洲承担更多安全成本;更重要的是将资源从乌克兰战场抽离,集中应对其认定的“主要挑战”。
![]()
这种战略收缩并非放弃霸权,而是霸权护持方式的调整。停火提议意味着乌克兰需接受部分领土被实际控制的现状,这对浴血奋战的乌军而言,是对牺牲者的亵渎;对乌克兰国家而言,此举违背联合国宪章关于主权完整的原则,更可能引发国内政治动荡。
![]()
泽连斯基虽然说过“不会自愿割让任何领土”,但最终不得不面对现实压力,美国援乌资金中大部分实际留在了美国本土用于军工生产,乌克兰实际获得的援助规模远低于账面数字,后续补给已难以支撑长期作战。如果“硬抗”,到头来受伤最深的还是自己。
![]()
值得警惕的是,美国从俄乌冲突“减负”的同时,正加紧在亚太布局。其推动的“印太战略”在军事、经济、科技等领域多点发力,频繁开展联合军演、强化军事同盟、构建排他性经济框架。
显然美国也是看清楚了俄罗斯的作战能力,为此如今的美国采取了“安抚”的策略,就是试图从欧洲脱身,从而集中精力来对付中国。
![]()
这种将地区问题工具化、将国际冲突服务于霸权竞争的做法,只会加剧全球动荡,正如中方在乌克兰危机立场中所强调的,国际事务应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充分考虑各方合理安全关切,通过对话和平解决,美国的战略短视,恰恰与这种理性主张形成鲜明对比。
![]()
从更宏观视角看,美国的政策转向折射出全球格局的深刻变化,单极霸权时代的“任性干预”已难以为继,多极化趋势下的战略资源分配矛盾日益凸显。
但美国试图通过“战略东移”维持霸权的做法,只会制造新的分裂与冲突,历史早已证明,靠牺牲小国利益换取战略空间的做法注定无法持久。
![]()
2014年克里米亚问题的遗留影响犹在,如今推动乌克兰接受领土现状只会埋下更大冲突隐患,而美国将地缘政治博弈凌驾于人道主义之上的行径,更让其“价值观同盟”的谎言不攻自破。
当前,乌克兰危机的解决仍需回到政治轨道,中国始终秉持中立立场,支持一切和平努力,主张在联合国框架下通过对话平衡各方安全关切,这与美国将冲突工具化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
国际社会应警惕美国借“停火”之名行“战略腾挪”之实,更应坚持共同安全理念,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霸凌。而乌克兰危机的教训更深刻昭示:只有坚持主权平等、对话协商,才能真正实现持久和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