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依风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这几年做生意,真的是心力憔悴,客户流失、产值下降、利润骤减、市场价格混乱,前后端关系平衡……越干越辛苦,钱越赚越少。”这是如今大部分汽修门店老板的心声。
就在上周,同行好友的门店被车主投诉,还上了抖音,媒体曝了光,该好友气愤地表示,一定要把该车主的信息曝光,警示同行们不要再掉坑里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该同行门店为了承接一单保险公司的事故车业务,私底下支付给相关人员1000元的“打点费”,如愿以偿接到了该车辆的维修业务,从查勘-定损-报价-维修-结算都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车修好以后车主迟迟没有来提车,多次催促以后,终于等到车主来提车付款,但是幺蛾子出来了。
车主拿着费用清单逐个挑剔价格,一会说网上价格便宜,一会又说在其他地方维修不用花这些钱,一会又说某某配件没有使用原厂,总之,就是不愿意全额支付保险公司定损维修打到车主账户的钱。
双方最终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车主直接发抖音拍视频,甚至还找来了媒体曝光。
以受害者的角色投诉同行的门店,一时间该同行有苦难言,欲争无路,只能最后赔钱交车,息事宁人,让车主心满意足地把车开走。
同行好友望着车辆远去的背影,当时气的都有把车辆恢复到事故前样子的冲动,虽然事情过去了快半个月,该同行好友提起来还是气愤不已。
一件看似简单的纠纷,却撕开了当下汽车后市场最深刻的伤疤——汽修门店的生存博弈,一不小心非但没有换来预期的利润,反而成了沉没成本,将门店拖入了更深的泥潭。
同行好友的遭遇并非孤例,而是成千上万汽修门店日常经营的一个缩影。
它精准地折射出在由汽修门店、保险公司、车主构成的“微妙三角”中,汽修门店如何从曾经的技术服务提供者,异化为产业链中最被动、最焦虑的一环。
要理解这一困局,并探寻出路,并非易事。
一、失衡的三角:汽修门店在夹缝中的生存现状
在理想的后市场业态中,汽修店、保险公司、车主三方应该是各司其职,平等互利:车主支付保费并获得理赔与维修服务;保险公司收取保费并承担理赔责任;汽修门店提供专业维修服务并获取合理报酬。
然而,当下的现实是,这个三角关系已严重失衡。
1、保险公司:事故车业务规则的制定者与资源的分配者。
随着车险综改的深入推进,保险公司面临着巨大的降本增效压力,“降赔”成为核心KPI。
保险公司通过建立“合作维修网点”体系,将大量的事故车资源牢牢掌控在手中。
首先是资源垄断,保险公司是事故车业务(通常占汽修门店产值的30%-60%)最主要的来源,没有保险公司的“推送”,许多汽修门店将面临无米下炊的境地。
其次是价格压制,保险公司现在也下场涉足供应链了,它们利用其采购优势,对维修工时、配件价格进行严格限定,并通过“招标”等方式不断压低合作门店的利润空间,钣喷一副油漆,工时费可能数年未涨,而房租、人力、环保成本却在飞速上涨。
最后是“打点费”的潜规则,为了进入保险公司的合作名录,或者获得更多、更优质的定损资源(如品牌配件而非副厂件),门店往往需要“维护”与保险查勘员、定损员甚至渠道经理的关系,“打点费”、“返点”、“好处费”便应运而生。上面提到的1000元,就是门店为了获取入场券而支付的“隐性税赋”。
2、车主:被“宠坏”的上帝与缺失的信任。
在保险理赔的“呵护”下,车主的心态发生了微妙变化。
其一是对价格不敏感,由于维修费用大多由保险公司承担,车主本应对维修价格不敏感,但案例中车主“嫌贵”的背后,是多重心理的体现:
一是可能涉及自费部分(如超出保额部分、个性化升级等),这时车主会突然变得“精明”;二是对维修质量与所宣称价格是否匹配的怀疑;三是在整个理赔维修过程中,车主缺乏参与感和知情权,最后看到账单时产生的一种本能抗拒。
其二是信任危机,行业长期以来“以换代修”、“小病大修”等乱象,经媒体放大,导致车主对门店普遍抱有戒心,他们担心自己被门店和保险公司“合谋”欺骗,即使车辆已完美修复,这种不信任感依然存在,极易转化为投诉。
其三是维权渠道畅通,12315、保险公司客服、社交媒体等投诉渠道高度畅通,使得车主的“武器”愈发强大,一次不满意的服务,就可能演变为一场对门店的舆论风暴。
3、汽修门店:技术价值的失落与盈利的焦虑。
在上述两方的挤压下,汽修门店的经营现状堪忧。
一方面,利润微薄化,保险事故车业务看似流水可观,但扣除“打点费”、被压低的工配件价格、不断上涨的综合成本后,净利润所剩无几,门店陷入“量大不赚钱”的怪圈。
另一方面,经营被动化,门店的核心能力从“维修技术”异化为“公关能力”。谁能拿到保险公司的“好单”,谁就能生存,技术好的老师傅,可能不如一个会“来事”的老板活得滋润。
最后就是风险承担者,如上述同行门店的遭遇,门店预付了“打点费”,承担了配件采购、人力投入等所有成本,最后却因车主的拒付和投诉而陷入旋涡,成为了整个链条中风险的最终承担者。
这就是当下事故车业务参与者失衡的的三角关系。
再看同行这次遭遇,事先支付了1000元打点费,行业内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但是其决策逻辑是典型的“路径依赖”——希望通过关系投入换取稳定业务。
然而,它忽略了两个关键变化:一是车主权益意识的空前高涨和维权便利性;二是自身在服务流程中与车主沟通的缺失,可能将所有精力用于“向上打点”,却忘了真正服务的对象是车主。
最终,当车主用“嫌贵”和投诉来回应时,门店与保险公司之间的“脆弱联盟”瞬间瓦解,保险公司很可能会为了平息客户投诉而牺牲门店的利益。
二、破局之道:汽修门店的自我救赎与业务转型
这几天,几个好友一直在讨论上面同行的遭遇,在失衡的三角关系中坐以待毙,绝非良策。
对于汽修门店而言,必须从行动和思想两个层面进行深度变革,才有可能重新找回自身的价值和主动权。
行动方面,首先,门店业务精细化运营,守住底线。
透明化服务,重建信任,维修过程可视化,通过微信客户群、小程序、APP等工具,向车主实时推送车辆维修进度照片、视频,包括旧件展示、维修关键环节、新件安装等,让车主“亲眼所见”,消除信息不对称。
报价前置与确认,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最容易引起纠纷和误解的环节,在维修开始前,出具详细的报价单,明确区分保险公司理赔范围和车主自费范围,并逐项解释必要性,获得车主书面确认。
这次事件中,如果门店在修车前就与车主清晰沟通了费用构成,“嫌贵”的纠纷大概率可以避免。
客户管理,门店最好能够建立客户档案与回访制度,不仅仅是记录车辆信息,更要记录车主的偏好、过往沟通记录,修车后主动回访,关心车辆使用情况,将一次性的交易转化为长期的关系。
其次,要做成本管控与效率提升。
门店要告别“打点费”依赖,逐步减少直至取消这种灰色的关系投入,将这笔费用转而投入到提升客户体验、员工培训或营销推广上,短期可能会损失部分业务,但长期看是甩掉毒瘤。
还可以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使用专业的维修管理软件,优化配件库存、工时管理、财务核算,精准计算出每一台车的真实成本和利润,告别“毛估估”的粗放管理。
最后,打造技术专长。
在钣喷、机电、新能源车维修等某一领域形成技术壁垒,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当你的技术不可替代时,议价能力自然提升。
行动有了,老板在思想和认知方面也要做出改善:重塑业务模式,开辟新蓝海,构筑竞争力。
一是客户定位:从toB(保险公司)转向toC(车主),不能过度和一味依赖。
汽修门店更需要深耕社区,打造“邻里车库”或者车主服务管家,将服务重心从事故车向保养、美容、轻维修、轮胎等高频业务转移。
通过优质服务与周边车主建立强信任关系,一个信任你的车主,他的事故车业务自然会交给你,并且不会因价格问题轻易投诉。
有条件的门店一定要发展会员制,推出洗车、保养套餐等会员服务,锁定客户的长期消费,会员客户意味着稳定的现金流和更高的忠诚度,能有效对冲保险业务的不确定性。
最好能够建立私域流量池,通过企业微信、社群等,将到店客户沉淀下来,定期分享养车知识、优惠活动,进行精准营销和互动,打造属于自己的客户资产。
二是业务重构和布局:开辟“非事故车”业务增长曲线。
专注“车况维护”,随着平均车龄增长,深度保养、故障预判、系统深化养护等业务需求旺盛,这完全是技术和服务驱动的领域,保险公司无法介入。
拥抱新能源,迅速布局新能源汽车的专修、保养、电池诊断业务,这是全新的赛道,传统4S店体系尚未完全覆盖,保险公司也缺乏定价话语权,为有准备的门店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如果有能力和条件还可以跨界融合,尝试与汽车美容、改装、二手车评估等业务结合,提供一站式汽车生活服务,提升单客价值。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和出路。
对于当下合作的保险公司而言,从依附到共生,与保险公司重新谈判。
当门店自身拥有稳定的客户基础和良好口碑时,便有了与保险公司平等对话的资本,可以争取更合理的工价,探讨基于维修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的合作模式,而非单纯的价格博弈。
在此过程中,主动寻求区域联盟与连锁化,单打独斗难以抗衡系统性的压力,加入优秀的连锁品牌,或与周边同行形成联盟,统一采购降低成本,共享管理经验和培训资源,甚至联合起来与保险公司谈判,提升整体议价能力。
这些都是门店转型和变革的可取之路,与其被动受制于人,不如主动寻求增值,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山靠近,终有问鼎山巅的那一刻。
三、未来预测:汽车后市场的格局重塑与门店进化
不得不承认,随着汽后行业技术、政策和车主消费习惯的变化,汽车后市场的“三角关系”将迎来更深层次的重构。
其一是保险公司:从“成本中心”到“生态构建者”。
保险公司将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理赔支付,而是会利用大数据,根据维修厂的维修质量、工期、客户满意度等数据,建立更精细化的“推荐评级”体系。
优质门店将获得更多流量倾斜,“打点费”的生存空间将被压缩,“直赔”模式可能深化,保险公司甚至可能自建或控股区域性的维修中心,进一步控制核心成本。
其二是车主: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一方面信息越发透明,车主将通过平台评分、其他用户评价来选择维修门店,口碑将成为门店的生命线;另一方面“为服务付费”的意识将成熟,对于提供极致体验、专业技术解决方案的门店,车主将愿意支付溢价,单纯的“便宜”不再是唯一考量。
其三是汽修门店:两极分化与专业化生存。
大规模连锁化,拥有品牌、资本和管理优势的全国性或区域性连锁机构将继续扩张,可能在与保险公司合作和客户获取上占据优势。
还有“专精特新”化,大量中小型门店将向专业化、特色化转型,只做宝马奔驰专修、只做新能源电池维修、只做高端钣喷、只做汽车电脑编程的“超级专家店”,它们依靠不可替代的技术活下去,将会活得很好。
还有就是社区服务门店,很大一部分汽修门店将彻底转型为“社区服务管家”,提供便捷、可靠、有温度的日常养车服务,与车主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
这些已经成为当下市场的现实并且会逐步凸显其存在的价值。
如开头同行的事件所思,1000元“打点费”的损失,是一次惨痛但及时的警醒。
对于所有汽修行业的从业者来说,依附于灰色规则和单一渠道的商业模式,已然行至尽头,依靠信息不透明和人情关系赚钱的时代,正在加速落幕。
未来的汽修门店生存前提一定是“价值回归”——以车主为中心,以技术为根本,以诚信为基石。
唯有如此,才能在保险公司与车主的夹缝中,开辟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从产业链中被动的一环,成长为不可或缺的价值创造者。
变革充满阵痛,但也是汽车后市场从混乱走向成熟,从低质走向高效的必由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