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帮人超度是好事?老住持摇头:这3类亡灵千万别超度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五灯会元》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寺院的经声袅袅,香烟缭绕,超度法会上众人虔诚跪拜。世人皆以为超度亡魂是功德无量之事,却少有人知,并非所有亡灵都能随意超度。《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记载:"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这业力二字,岂是轻易能够化解的?

历代高僧大德在超度一事上都极为谨慎,绝非有求必应。禅宗典籍中常见祖师拒绝超度的记载,《五灯会元》更是详细记载了数位禅师面对超度请求时的态度——有的沉默不语,有的直接拒绝,有的甚至呵斥来人。这其中,必有不为人知的深意。

更让人困惑的是,超度本是慈悲之举,为何还要挑选亡灵?难道佛菩萨的慈悲还有分别心?这看似矛盾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因果法则?哪三类亡灵,竟然连出家人都不敢轻易为其超度?



北宋年间,汴梁城外的法云寺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住持,法名智融。他在寺中住持四十余年,精通经律论三藏,尤其擅长超度法事。每逢七月盂兰盆会,四方信众都会慕名而来,请他为亡者超度。

这年秋天,有位富商急匆匆地来到法云寺。这位富商姓王,是汴梁城内有名的绸缎铺掌柜,家财万贯。他一进山门,就直奔方丈室,见到智融老住持便扑通跪下:"大师,求您救救我!我近日夜夜噩梦,梦见一个浑身是血的女子找我索命,说我欠她的命债。我已经三天三夜不敢合眼,再这样下去,怕是要疯了!"

智融看着他,平静地问:"施主可知道那女子是谁?"

王富商浑身颤抖:"我...我知道。十年前,我家有个丫鬟,长得眉清目秀。我一时糊涂,酒后失德,把她给...后来她有了身孕,我怕被夫人知道,就给了她一碗落胎药。谁知那药太猛,她不仅落了胎,人也没了。"

"当时我花了些银子,把事情压了下去,对外就说她染了病,死了。这些年我也心里不安,曾经去城隍庙烧过香,给过施舍,以为这事就过去了。可是前些日子,我在城西新开了一家铺子,那铺子正好就是当年埋她的地方。自从开业后,我就开始做噩梦,夜夜如此。"

"大师,您法力高强,求您做场法事,超度她去投胎吧。我愿意出一千两银子的功德钱!"

智融听完,沉默良久。王富商见他不说话,以为嫌银子少,赶紧说:"大师若嫌少,我再加五百两!"

智融摇了摇头:"施主,这场超度,老衲不能做。"

王富商一愣,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大师,您说什么?您...您不愿意帮我?"

"不是不愿意,是不能。"智融说道,"施主可知道,超度之事,不是有钱就能做的。这其中牵扯的因果,比你想象的复杂得多。"

王富商急了:"可是大师,您是出家人,应该慈悲为怀啊!那女子现在变成厉鬼,日日纠缠我,若不超度她,我迟早会被她害死!"

智融叹了口气:"施主,你错了。她不是厉鬼,她是冤魂。而且,她纠缠你,不是无缘无故,是你欠她的命债未还。"

"我...我知道我欠她的,所以才来请您超度她啊!"

"可是,超度她,就等于帮你抹去这笔债。"智融说道,"因果不昧,欠债还钱,欠命还命,这是天理。你害死了她和她腹中的孩子,这是两条人命。若我为她超度,让她往生善道,那你欠的这笔命债,谁来偿还?"

王富商语塞。他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在他看来,超度就是花钱消灾,只要亡魂走了,他就安全了。

智融继续说:"更重要的是,她现在来找你,是因果报应的自然显现。《地藏经》中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你当年造下的恶业,如今到了该承受果报的时候。"

"若我为她超度,表面上看是救了她,实际上是在破坏因果的自然运行。她本该来讨债,你本该受报,这是因果的平衡。若我强行超度她,让她离开,那你欠的债怎么办?这笔债不会消失,只会积累得更深,将来的果报会更重。"

王富商的脸色变得煞白:"那...那我该怎么办?"

智融说:"你该做的,是真心忏悔,是为她立个牌位长期供养,是拿出财物去救济贫苦,是用余生去行善积德。若她的怨气消了,自然会离开;若她愿意原谅你,自然会放过你。但这一切,都需要你自己去做,不是靠老衲做场法事就能解决的。"

王富商听了,面如土色。他万万没想到,超度这件事,竟然有这么多讲究。

就在这时,外面又来了一个人。这人是城中的一位书生,姓李,三十来岁,面容憔悴。他进来后,也是跪在地上:"大师,求您超度我的父亲!"

智融问:"你父亲何时过世?"



李书生说:"就在半月前。他生前是个秀才,一生清廉正直,从不做亏心事。临终前还叮嘱我,要好好读书,将来光宗耀祖。"

"这样看来,你父亲是个善人,理应往生善道。为何你要请老衲超度?"

李书生叹气道:"正是因为他一生行善,我才更想请大师超度,让他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不再受轮回之苦。"

智融沉思片刻,说:"你父亲生前可曾皈依佛门?"

"没有。他虽然尊重佛法,但并未正式皈依。他一生信奉儒家,认为修身齐家就是最好的修行。"

"那他可曾发愿往生极乐?"

"这个...应该没有。他临终时说的都是家事,让我好好照顾母亲,好好读书。"

智融摇头:"既然如此,这场超度,老衲也不能做。"

李书生惊愕:"大师,为何?我父亲一生行善,为何不能超度?"

智融说:"你父亲虽然行善,但他的愿力不在极乐,而在人间。他希望你读书,希望光宗耀祖,这些都是人天福报的愿望,不是出离心,不是菩提心。"

"若老衲强行为他超度,把他的神识往极乐世界送,这违背了他自己的意愿。他的神识会抗拒,会迷茫,最后可能哪里都去不了,反而害了他。"

"更何况,他一生积累的善业,按照因果规律,本该投生到一个富贵之家,享受人天福报。若我把他超度到极乐世界,他在人间的福报就享受不到了。这样做,表面上看是帮他,实际上是打乱了他的因果安排。"

李书生听得一头雾水:"大师,您的意思是,超度反而会害他?"

"不是害他,是不适合他。"智融说,"超度,要看亡者的因缘、愿力和业力。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被超度到极乐世界。有的人前世发愿要投生为人,继续修行;有的人有未了的心愿,需要再来人间完成;有的人业力深重,即使超度也去不了善道。"

"你父亲的情况,属于第一种。他的愿力在人间,他的善业也足够让他投生到好人家。若你真的孝顺,应该尊重他的愿力,让他按照自己的因缘去投生,而不是强行改变他的去向。"

正说着,外面又来了一个老妇人。她衣衫褴褛,满脸愁容,进门就哭诉起来:"大师,求您超度我的儿子!他年纪轻轻就死了,死得太冤了!"

智融问:"你儿子如何死的?"

老妇人抽泣着说:"他在军中当兵,半年前去打仗,战死在沙场上。听回来的同伍说,他是为了救一个战友,被敌人的箭射中了心脏,当场就没了。"

"临死前,他还说要回家看我,说还要娶妻生子,给我养老送终。可他这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智融听了,眼中闪过一丝悲悯,但还是摇了摇头:"老人家,你儿子的超度,老衲也不能做。"

老妇人一听,当场就哭倒在地:"大师,您怎么这么狠心!我儿子为国捐躯,是好人啊!为什么连他都不能超度?"

智融扶起她,温和地说:"老人家,你听我说。你儿子确实是好人,他舍己救人,这是大善之举。但正因为如此,他的去处已经定了,不需要老衲来超度。"

"《地藏经》中说:'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这说的是,超度主要是为那些生前造业,死后堕入恶道的亡者准备的。"

"你儿子生前行善,死时更是舍身救人,这种大善业,必然会让他投生到极好的地方,甚至可能直接往生天道。他不需要超度,他的善业会自然带他去该去的地方。"

"若老衲为他做超度法事,反而是多此一举。而且,他战死沙场,心中必有未了的愿望——想回家看你,想娶妻生子。这些愿望未了,他的神识可能还在人间徘徊,不愿离去。"



智融说到这里,看着堂中跪着的三人,缓缓说道:"你们三人所求的超度,看似都是为亡者好,实则都犯了同一个错误——不明因果,不懂时机。"

"超度之事,并非慈悲心一起,就可以随意去做。这其中涉及的因果关系,比你们想象的复杂百倍。做对了,是功德无量;做错了,反而会牵扯进去,甚至会害人害己。"

"佛陀住世时,曾对目犍连尊者说过一句话,这句话道尽了超度的真谛,也揭示了些亡灵不能超度的根本原因。历代祖师都把这句话当作超度时的准绳,可惜后世学人多不明白其中深意..."

老住持说到这里,闭上眼睛,仿佛在回忆什么重要的经文,又仿佛在等待这三人能够自己领悟...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