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流感毒株来袭 最危险的是这几类人
2025 流感季提前预警:H3N2 毒株肆虐,这些人群亟需重点防护
2025 年的流感季比往年提前了近一个月,中国疾控中心监测显示,南方省份流感活动已进入上升期,甲型 H3N2 毒株成为主导型病毒。与 2024 年流行的 H1N1 毒株相比,H3N2 病毒表面抗原发生显著变异,导致人群普遍缺乏交叉免疫力,感染风险大幅增加。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特别提醒,以下五类人群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需重点防护:65 岁以上老年人、5 岁以下儿童、孕妇、慢性基础病患者及肥胖人群。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关于 “新冠疫苗导致免疫力下降” 的讨论引发关注,医学专家对此进行了科学解读。
![]()
一、H3N2 毒株的三大威胁特性
1. 抗原变异引发免疫空白
甲型 H3N2 病毒通过 “抗原漂移” 不断改变表面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蛋白结构,2025 年流行株与 2024 年 H1N1 毒株的抗原差异达 37%。这意味着去年感染过 H1N1 或接种过相关疫苗的人群,对 H3N2 的免疫保护力大幅下降。国家流感中心数据显示,当前流感疫苗对 H3N2 的保护效力约为 60%-70%,但对未接种者而言,感染风险显著升高。
2. 致病性强且并发症凶险
H3N2 病毒对呼吸道上皮细胞的侵袭力更强,易引发病毒性肺炎、脓毒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根据《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 年版)》,感染 H3N2 的重症患者中,32% 会出现呼吸衰竭,15% 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病死率较其他毒株高 1.8 倍
。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显示,2025 年 10 月初该国流感大流行期间,因 H3N2 感染住院的儿童中,48% 出现了肺炎并发症。
3. 传播速度加快与季节错位
受全球气候异常影响,2025 年流感季较往年提前 1-2 个月,且传播速度提升 20%。中国南方省份 9 月下旬即出现病例激增,而北方地区预计 10 月中旬进入流行高峰。这种季节错位导致医疗机构应对压力增大,公众防护意识容易滞后。
![]()
二、五类高危人群的致病机制解析
1. 老年人(≥65 岁):免疫衰退与器官储备不足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免疫系统的 “免疫监视” 功能逐渐退化,CD4+ T 细胞数量减少 30%-40%,流感特异性抗体应答水平下降 50%
。同时,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等慢性疾病,感染后易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研究表明,65 岁以上患者感染 H3N2 后的住院率是普通人群的 8 倍,病死率达 3.2%。
2. 儿童(尤其是 5 岁以下):免疫系统未成熟与代谢特点
5 岁以下儿童的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较弱,且 Th1 型免疫应答不足,感染后易引发细胞因子风暴。H3N2 病毒在儿童体内的复制速度比成人快 2-3 倍,发热持续时间平均延长 1.5 天
。此外,婴幼儿的呼吸道管径狭窄,感染后更易出现喉炎、毛细支气管炎等梗阻性并发症。日本疫情数据显示,本次流感季住院儿童中,2 岁以下婴幼儿占比达 67%。
3. 孕妇:免疫调节失衡与生理负担加重
孕期女性的 Th2 型免疫反应占主导,导致抗病毒能力下降。同时,增大的子宫压迫肺部,使肺容量减少约 20%,感染后易出现低氧血症
。研究表明,妊娠中晚期感染流感的孕妇,早产风险增加 40%,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升高 25%。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孕妇列为流感疫苗接种的最高优先级人群。
![]()
4. 慢性基础病患者:器官功能受损与炎症放大
糖尿病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下降 30%,肺部感染控制能力减弱;慢阻肺患者的气道黏液分泌增加,病毒清除时间延长
。更严重的是,基础病患者感染后炎症因子(如 IL-6、TNF-α)水平较常人高 2-4 倍,易引发脓毒症休克。数据显示,合并 3 种以上基础病的患者,感染 H3N2 后的 ICU 入住率达 45%。
5. 肥胖人群(BMI≥30):代谢紊乱与机械性压迫
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会分泌大量促炎因子(如瘦素、抵抗素),导致免疫系统持续处于 “低水平炎症” 状态。同时,过量脂肪堆积使膈肌上移,肺顺应性降低,感染后氧合指数下降更显著
。研究发现,BMI 每增加 5 个单位,流感重症风险上升 23%,机械通气需求增加 37%。
三、科学应对流感季的六大核心策略
1. 疫苗接种:最经济有效的防护手段
- 接种时机:9-11 月为最佳接种期,流行季内补种仍有保护效果。
- 疫苗选择:优先推荐四价流感疫苗,可同时预防 H3N2、H1N1 及两种乙型流感毒株。若供应不足,三价疫苗亦能提供基础保护。
- 重点人群:60 岁以上老人、儿童、孕妇及基础病患者应 “应接尽接”。北京市 2025 年免费接种政策已覆盖上述人群。
2. 药物干预:黄金 48 小时治疗窗口
- 抗病毒药物: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需在出现症状后 48 小时内服用,可缩短病程 1.5-2 天,降低并发症风险 50%。
对症治疗:高热患者可使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退热,但需避免重复用药;咳嗽咳痰者可选用氨溴索、溴己新等止咳祛痰药。
预防性用药:高风险人群若接触流感患者,可在 48 小时内服用奥司他韦进行预防,保护效力达 70%-80%。
3. 个人防护:构筑家庭防护屏障
- 物理隔离:流感患者需居家隔离至退热后 24 小时,避免前往公共场所。家庭成员接触时应佩戴 N95 口罩,保持 1 米以上距离。
环境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如 84 消毒液)擦拭门把手、桌面等高频接触表面,每日至少 2 次。衣物、被褥可在阳光下暴晒 4 小时以。
- 手卫生:采用 “七步洗手法”,使用肥皂或含酒精的洗手液,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立即洗手。
4. 生活管理:增强机体抵抗力
- 营养支持:每日摄入蛋白质 1.2-1.5g/kg 体重,多吃富含维生素 C 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和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
-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使免疫细胞活性提升 20%。
- 睡眠管理:保证每日 7-8 小时睡眠,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 30%。
5. 就医指征:警惕重症预警信号
出现以下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 持续高热(体温≥39℃)超过 3 天
- 呼吸急促(成人≥30 次 / 分,儿童≥40 次 / 分)
- 精神萎靡、意识模糊或抽搐
- 胸痛、心悸或呼吸困难
- 原有基础病症状明显加重
6. 热点回应:新冠疫苗与免疫力的科学真相
针对 “接种新冠疫苗后免疫力下降” 的传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于岩岩指出,新冠疫苗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不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从机制看:
- 短期反应:部分人接种后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这是免疫系统正常应答的表现,通常 2-3 天自行缓解。
- 长期影响:新冠疫苗不会损伤免疫细胞或抑制免疫功能。相反,健康人群接种后 CD8+ T 细胞活性可提升 15%-20%。
- 数据支持:全球超 130 亿剂次接种数据显示,新冠疫苗接种与流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无相关性。
四、权威指南与国际经验借鉴
1. 中国《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 年版)》核心要点
- 强调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高风险人群优先启动抗病毒治疗。
- 新增 “急性坏死性脑病” 等并发症的诊疗规范,指出丘脑对称性损伤是其典型影像学特征
- 建议医疗机构加强流感与新冠病毒的联合检测,避免漏诊。
2. 国际防控经验
- 日本:在流感季前 2 个月启动 “学校晨检制度”,发现发热学生立即隔离,并通过大数据追踪病毒传播链。
- 美国:采用 “实时流感预测模型”,提前 2 周预测各地区流行强度,指导医疗资源调配。
- 欧盟:建立跨国疫苗共享机制,确保高风险人群优先获得疫苗,2025 年已向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紧急调拨 200 万剂疫苗。
![]()
五、结语:以科学防护守护健康防线
2025 年的流感季挑战严峻,但通过精准识别高危人群、及时接种疫苗、规范治疗干预,我们完全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特别需要提醒的是,新冠疫苗与流感疫苗不存在冲突,符合条件者可同时接种以获得双重保护。让我们携手筑牢科学防护的 “铜墙铁壁”,共同度过一个健康、安全的秋冬季节。
(本文数据来源:中国疾控中心、WHO 流感监测周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5 年第 10 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