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天气预报让不少人眉头一紧——美国气候中心(NOAA)发布更新,称2025年10-12月之间 拉尼娜现象 (La Niña)的概率高达 71% ,而进入冬季(2025年12月-2026年2月)这个概率虽有回落,但仍有 54% 的可能性持续存在。
![]()
与此同时,世界气象组织也在9月就提醒,今年出现拉尼娜的可能性不低。按照目前海洋、气象等多个参数看,2025年出现“双重拉尼娜”的条件在不断被强化。所谓“双重拉尼娜”,就是在前一轮拉尼娜还未完全结束或恢复为中性状态之前,又有新一轮拉尼娜发展起来。连续两期拉尼娜,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往往更强、持续时间也可能更长。
咱们先梳理清楚:到底“双重拉尼娜”的概率究竟有多高?又意味着什么?以及,对中国来说,冷冬、极寒是否“板上钉钉”?
一、拉尼娜真的概率这么高吗?
从NOAA最新的ENSO(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诊断报告来看,现在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表温度(SST)略低于平均值,但整体还处于ENSO中性状态。
不过海水下层的冷水异常(subsurface anomalies)已经增强,这意味着潜在的冷水体正在积聚,从而有可能将海洋-大气系统整体推向拉尼娜状态。
10-12月:拉尼娜的发生概率被评估为 71% 。
12-2月(冬季核心期):虽然概率下降,但仍有 54% 的机会维持拉尼娜状态。
这两个数字说明:双重拉尼娜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个现实中可能性很高的情境。
二、双重拉尼娜意味着什么?
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有作用机制:赤道太平洋变冷,会改变大气环流、风场、水汽输送等,从而影响降水分布、风暴路径、寒潮概率等。
“双重拉尼娜”(连续出现的两期或持续性拉尼娜)与单期拉尼娜比起来,有以下特点:
![]()
1、冷海表温度与下层冷异常积累较多,海洋—大气耦合更为显著,可能导致其影响更长、波动幅度更大。
2、全球异常模式更可能被拉长,不仅仅集中在冬季,也可能影响前后的季节。比如降水、干旱、风暴等异动提前或延后出现。
3、对农业、水资源、供暖、交通等民生领域影响放大,因为气候系统“偏离常态”的时间更久,也更难临时调整。
![]()
三、那中国“冷冬”“极寒”真的必然会来吗?
很多人一听拉尼娜,就联想到“冷冬”“超级寒潮”“广泛降雪”等等。历史中确实有这样的例子,但“必然”二字在气候预报里极其危险。下面咱认真拆一拆。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1、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约20次拉尼娜年。大部分(17年左右)这些年份的冬季平均气温是偏低于近30年(1991-2020年)同期的平均气温。也就是说,拉尼娜确实提高了出现冷冬的可能性。
2、2008年冬,中国南方出现罕见大雪、强冷风暴,这与拉尼娜年有关。
3、但也有拉尼娜年冬天并未大范围极寒或者南方暖冬的例子。这些例子告诉我们:拉尼娜只是“倾向性”因素,不是定命。
气候系统中还有很多“其他变量”在拉扯:
1、北极海冰状态:海冰面积和厚度如果提前减少或破碎,就会改变高纬环流结构,对中国北方冷空气的活动有直接影响。
2、欧亚大陆积雪:秋冬季节积雪多少会影响地表热量散失、冷空气强度与持续性。
3、冬季风/东亚冬季风:这些大尺度环流系统的强弱与位置变化,对冷空气南下与极寒天气起到关键作用。
4、西南气流、西风带、青藏高原冷源等地形与局部气候效应。
所以,即使拉尼娜出现,也不一定意味着全国范围、持续时间极长的严寒或者南方大雪。
高考中的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是分别指赤道太平洋中部、东部表面海水变得异常温暖及寒冷,继而影响世界各地的大气环流。
一、厄尔尼诺与拉尼娜是什么?
![]()
厄尔尼诺(西班牙文意为“圣婴”,小男孩),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偏高并造成大气环流异常的一种气候现象。
拉尼娜(西班牙语意为“圣婴”,小女孩),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
二、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如何形成?
![]()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水温分布西高东低。西太平洋空气温暖而潮湿,盛行上升气流,成为对流活动极为旺盛的地区,也是太平洋降水最为丰富的地区,而东太平洋为冷水域,冷水使其上方的空气变冷、密度增大,洋面上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少云天气。这个在低纬度太平洋上空形成东西向流动的纬向大气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
![]()
![]()
三、几个常见的问题解释
![]()
(1)为什么拉尼娜年我国冬季风会增强?
拉尼娜年,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偏高,使赤道西太平洋海域与亚洲高压之间的温差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冬季风势力增强,我国易出现冷冬。反之,厄尔尼诺年,我国易出现暖冬。
![]()
(2)为什么厄尔尼诺年我国夏季风会减弱?
厄尔尼诺年我国夏季风减弱的核心原因是: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通过大气环流连锁反应,导致控制我国夏季风的关键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出现异常,从而阻碍了夏季风的北上。
![]()
具体过程可简化为三个关键步骤:
① 厄尔尼诺发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
②大气环流调整:温暖的海水加热上空大气,使得原本在西太平洋的强对流活动减弱(相当于“热源”东移),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南且西伸。
③夏季风受阻:偏强偏南的副高如同一个强大的“发动机”,持续向我国南方输送暖湿气流,同时也阻挡了来自印度洋和南海的西南夏季风向北推进,最终表现为夏季风整体势力减弱。
![]()
(3)为什么厄尔尼诺年台风数量减少?
台风是发源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在厄尔尼诺年,赤道西太平洋暖水不足,导致洋面向大气输送的水汽和热量减少,台风发育条件减弱,生成的次数会减少。
(4)为何厄尔尼诺年我国南方降水增多?
![]()
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侧赤道附近的海水温度偏低。夏季,西太平洋低纬海域向大气输送的热量没正常年多,赤道西太平洋海域对流运动的减弱,会使太平洋海域低纬环流“紧缩”,高空西风会在纬度相对更低的地方下沉(即更靠近赤道),使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更靠南,导致夏季风偏弱,出现南涝北旱。
(5)厄尔尼诺现象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什么影响?是如何影响的? ![]()
厄尔尼诺年太平洋整体副高偏强势,但是对于西太平洋地区来说副高并不增强,而且比其正常年份偏南,就是说,对东亚大陆影响小,也就是说不能说副高强势。
厄尔尼诺年西太平洋干旱,东太平洋湿润(正常年份西太平洋湿润,东太平洋干旱。 是印尼的热带雨林和秘鲁的沙漠的一部分原因)。
![]()
很多人认为据此判断西太平洋副高增强(副高炎热干燥),恰恰相反,西太平洋副高却是减弱。所以说厄尔尼诺并不是西太平洋副高增强。而是只能说西太平洋下沉气流活跃。区别在于副高是暖性下沉气流,而西太平洋降水和气温在厄尔尼诺年同都下降,所以只能说是下沉气流而非暖性下沉气流。
具体原因是因为厄尔尼诺导致西太平洋海温降低,使大气对流活动减弱,从而使副高位置偏南,但对于太平洋整体副高来说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升高,导致太平洋整体副热带高压强度增强。
![]()
另外,西太平洋副高对厄尔尼诺的响应要延迟几个月,所以往往厄尔尼诺发生第二年,才会显著体现出西太平洋副高变弱的现象。
对于我国来说,由于西太平洋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所以夏季风和台风以及由此带来的降水都减弱,减少。夏季风势力偏弱,在长江中下游形成长期雨带(类似梅雨),北方则干旱。
总结一下,也就是说厄尔尼诺年西太平洋地区的副高非但没有增强,而是减弱且偏东南,势力范围收缩,如何影响它的原因是区域气温降低,使副高变弱。而这种影响由于种种原因,往往第二年才会明显体现。
P国由于地域差异可划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该国的海岛上栖息了数量惊人的鸟类,形成厚达几十米的鸟粪层。由于鸟粪可加工成优质肥料,因此该国曾被人称为是“靠卖鸟粪致富”的国家。从2020年持续至今的拉尼娜现象对该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1. 该国海岛上深厚鸟粪层的主要形成原因有( )
①鱼类资源丰富,鸟类食物来源充足
②纬度位置较低,鸟类的种类多样
③气候凉爽干燥,鸟粪分解速度较慢
④鸟粪经济价值高,受到人类保护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该国中部分布了大量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形平坦 B. 气候凉爽
C. 交通便利 D. 农业发达
3. 持续三年的拉尼娜现象对该国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沿海水温异常偏高 B. 西部高温天气增多
C. 中部洪水灾害频发 D. 西部气候更加干旱
1-3【答案】B、B、D
【解析】
1.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该国海岛上深厚鸟粪层的主要形成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图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答】
通过经纬度定位判断出该国是南美洲西海岸的秘鲁,受沿岸上升流影响,形成著名的秘鲁渔场,为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故①正确;鸟粪数量与鸟类种类关系较小,故②错误;该纬度是南美洲西部延伸至赤道附近的热带沙漠气候,由于受到寒流作用,气候凉爽干燥,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较弱,利于鸟粪的保存,故③正确;秘鲁曾被称为是“靠卖鸟粪致富”的国家,说明对鸟粪的开采力度大,故④错误。综上所述, B 正确, ACD 错误。
2.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该国中部分布了大量城市的主要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图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城市形成的因素。
【解答】
秘鲁纬度位置较低,西部为热带沙漠气候、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气温较高,因此,气候凉爽是热带很多城市分布在海拔较高地区的主要原因,故 B 正确;通过水系特征可以看出中部为安第斯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利,不利于农业生产,故 ACD 错误。
3.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拉尼娜现象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图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解答】
拉尼娜是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故 A 错误;下垫面温度降低,减少大热量收入,使得气温偏低,故 B 错误;因降水更少,且气温偏低,冰雪不容易融化,故中部地区的洪水灾害减少,故 C 错误;拉尼娜现象加剧下沉流,西部热带沙漠气候更为干旱,故 D 正确。
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科学家研究发现:南太平洋海域不同地点的海平面气压会像跷跷板一样地摆动震荡,因它发生在南半球而称为“南方震荡”。将南方震荡指数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面温度作比较,发现相关性非常高,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下图为2010年某月份赤道及南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距平分布图(单位:℃)。
![]()
注:距平是指与正常状况的差异,正值代表比正常值大,负值代表比正常值小。
(1)说出南方震荡指数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关系。
(2)当南方震荡指数低于-1时,分析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及其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气候的影响。
(3)从热力环流和东南信风强弱变化的角度分析导致澳大利亚洪灾的原因。
【答案】
(1)南方震荡指数为负值时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南方震荡指数为正值时可能出现拉尼娜现象。
(2)当南方震荡指数低于-1时,太平洋东部的温度升高,东西部海面的温度差异减小,相应的沃克环流就会减弱。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原来的湿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
(3)澳大利亚附近海域水温比正常年份高,空气的上升运动强烈,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多;副热带海区与赤道附近海区的温差大,会使东南信风增强,给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带来大量降水,导致澳大利亚发生洪灾的概率增加。
【解析】
(1)读图可知,南方震荡指数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温度距平值呈负相关。当南方震荡指数为负时,温度距平为正,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反之,会出现拉尼娜现象。
(2)在赤道附近地区南太平洋上,秘鲁沿岸因受秘鲁寒流的影响,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以下沉气流为主。在东南亚地区,高温多雨,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以上升气流为主。在近海面大气由太平洋东部吹向西部,高空由西部吹向东部,构成沃克环流。当南方震荡指数低于-1时,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海域水温升高,沃克环流减弱。赤道附近东太平洋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转成上升气流,气候由干燥少雨变为多雨;赤道附近西太平洋,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湿润多雨变为干燥少雨。
(3)出现拉尼娜现象时,澳大利亚附近海域水温比正常年份高,空气上升运动强烈,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多;副热带海区与赤道附近海区的温差大,会使东南信风增强,给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带来大量降水。降水量的增加,导致澳大利亚发生洪灾的概率增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