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公众号名片 关注伢大富谈留学
最近日本真是“中奖体质”爆发。两天之内,连下两城——大阪大学的坂口志文拿了诺贝尔医学奖,京都大学的北川进又捧回了化学奖。
短短48小时,日本诺奖总数破三十,稳坐亚洲第一。
![]()
很多人说,诺奖含金量是不是越来越低了?这边日本一年出俩,那边中国几十年才出了一个屠呦呦。
别急着酸,真要细看,日本能“井喷”,靠的不是玄学,而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坐得住冷板凳。
你看坂口志文那位老爷子,研究免疫调节细胞(Treg)的时候,全世界都觉得他走错方向。
三十年过去,别人换了几茬课题,他还在做同一个问题。日本科研圈的神奇之处就在这:
你三年没成果没关系,项目照样续,政府和学校不逼你“交货”,导师不会因为你论文少就让你打包回家。科研被允许失败、允许慢,这种耐心在今天的世界已经成了稀缺品。
更妙的是,日本科研不只是大学的事。企业也玩得很认真。像东芝、索尼、日立这些大厂,真不是只造电视和相机,他们还投钱搞基础研究。
你没看错——搞那种“暂时看不出商业价值”的东西。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中村修二,就是在公司实验室里搞出了蓝光LED。
还有一点,日本人真的把“学问”当回事。人家新版纸币上印的不是政治家,而是科学家。
意思很明显:知识才是国家的硬通货。京都大学、东京大学这些学校,一直强调原创性、自由探索。
你看,科研生态这种事,不靠喊口号,是点滴氛围一点点积出来的。
![]()
反观我们这边,就很魔幻。不管你研究的是癌细胞还是新能源,最后都要转化成一串字符串:
SCI、影响因子、一区、二区……医生要评职称要发SCI,老师要升教授要发SCI,研究员想拿经费也得发SCI。
于是全国开展了“大炼SCI”时代——有的SCI能收,一两个月都能生产出十几篇的文章,课题还没有开始做,结论基本已经想好了。
有的组一天发三篇,有的项目刚批下来就急着找“代写”。
![]()
更讽刺的是,论文现在已经变成了一门生意。从代写、代投、代审稿到“挂名合作”,形成了完整产业链。
你花钱我署名,反正只要论文出来,评职称、拿项目、升院士,一条龙搞定。结果就是:文章越来越多,创新越来越少。科研不再是探索真理,而是搞业绩汇报。
![]()
更可怕的是,这种功利化的学术氛围,逼得很多人去拼关系、搞应酬。听过一个笑话——某上海医院院长为了评上工程院院士,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去北京“进贡”。
这还不是个例。经费、项目、名额,全变成了社交货币。科研搞成了“人情买卖”,那你还指望能出什么诺贝尔奖?
说白了,日本靠几十年厚积薄发,我们靠几年内卷狂飙。人家研究的是科学,我们研究的是“SCI技巧”;
人家埋头搞实验,我们忙着查重、改摘要、刷期刊。最后你就发现,我们全社会都在造“SCI”,但能造出屠呦呦那样能救命的药的人,却寥寥不几。
屠呦呦算幸运,早生了几十年。要是放在现在——不写SCI、没论文、不发核心,不去申请国自然,她研究员职位保不住。
在这种浮躁的科研环境里,哪还容得下一个专心做研究的屠呦呦?
![]()
诺贝尔奖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社会有没有耐心去支持“看起来没用”的探索。
日本人用几十年证明了:只要给科学家自由、给时间、给失败的空间,哪怕冷门到没人看,你也可能改变世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