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记者 王炜
近日,江苏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内锣鼓铿锵,喝彩连连。舞台上,演员连翻的筋斗、翻飞的花枪与紧凑的对打,将武戏的张力与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随着蒲剧《白蛇传》婉转收腔,2025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圆满收官。这场集展演、交流、传承于一体的戏曲盛会,以“百戏+”融合发展理念为引领,让千年戏韵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本届盛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既设有全国戏曲演员会演(武戏)、优秀剧目邀请展演、戏曲座谈、濒临失传剧种保护传承专项活动等核心主体活动,也配套了戏曲推介交流和“看百戏、游江苏”戏曲之旅、戏曲主题展、百戏国潮生活荟及戏曲数字化推广等延伸活动。通过多元活动矩阵,盛典构建起戏曲发展新场景与新业态,为传统戏曲注入了时代活力。
本届盛典的演出规模与传播影响力再创新高。活动期间,来自全国各地31个剧种、53家剧院团的演员,共呈现了8台大戏和31场折子戏组台演出,107个剧目涵盖了从京剧、昆曲等主流剧种到多个濒危剧种的丰富谱系。线下演出吸引观众4.4万人次,网络直播浏览量达2500万次,抖音、微博相关话题总阅读量更是突破40亿次。从传统剧场到新型文化空间,从线下观演到“云端”点播,盛典以多元姿态为五湖四海的观众奉上了一场戏曲盛宴,生动诠释了中国戏曲的活态传承与当代创新。
为打破传统剧场边界,让戏曲融入日常,本届盛典精心打造了“转角都是戏”的艺术氛围。除昆山文化艺术中心、梁辰鱼昆曲剧场等传统剧场外,还在部分高校、博物馆、周庄古镇、正仪老街等场景设置了7个小剧场,上演17场特色演出。清晨的昆山亭林园,天津京剧院演员闫虹羽身着戏装演绎《昭君出塞》,戏迷们早早聚集喝彩;夜晚的周庄,蒲剧演员立于手摇船头,水袖翩跹与光影漾波相映成趣;南湖戏台的即兴开唱、正仪崇文书院的隔水听戏,更让戏曲与江南景致完美交融,浸润日常肌理。
这样的沉浸式体验,让戏迷与观众深深着迷。来自四川成都的85岁戏迷蔡志雄与82岁的周美君夫妇,自2019年起已连续四届赴昆山追戏,“周庄古戏台、亭林园戏台还有各乡镇影剧院,每次来都有新惊喜”,老两口的身影成为盛典中一道温暖的风景。而在昆山杜克大学的演出现场,艺术家的一颦一笑、一腔一调,为学子打开了通往戏曲艺术宝库的大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春力量实现了温暖相遇。
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本届盛典还聚焦戏曲的市场化发展与跨界融合。戏曲推介交流活动吸引了51家剧院及演出经纪公司、88家院团参与,200个剧目集中亮相。活动通过市场报告发布、合作签约、专题研讨等环节,深入探讨戏曲传承传播与市场化发展路径,全面展示市场化转型创新成果。“百戏+”融合发展模式更结出丰硕成果,戏曲与文创、科技、旅游、美食的深度融合,让传统艺术焕发全新魅力。
“一口咖啡,一曲昆腔”的“异曲同工”主题挂耳咖啡,扫描二维码即可聆听昆曲经典选段;以针为笔的昆绣戏曲人物、萌趣的粉墨宝贝戏曲人偶、再现戏台悲欢的非遗剪纸、印着“生旦净末丑”的冰箱贴……一系列文创产品让戏曲元素走进日常生活。文旅融合方面,“看百戏·游江苏”推出10条戏曲主题线路,串联江苏十三市构建“一城一戏一体验”模式,实现戏韵与山水共美、文创与生活相融。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百戏盛典不仅延续了千年雅韵,更通过“百戏+”理念打破传统边界,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连接,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打造了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未来,古老戏曲艺术将更具时代审美气质,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来源:中国文化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