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痛,痛到哭出声”,本该出现在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小杨,却出现在医院的急诊室。
面对医生给出的“不明原因腹痛”诊断结果,他却靠着自己最终成功确诊罕见病,而这个病,全国患者不超过200人。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小杨究竟得了什么病?他又是如何利用知识对抗命运的?
搏命自救
在重庆的一间出租屋里,墙壁成了主人最私密的地图,上面密密麻麻贴满的不是明星海报,也不是旅行见闻,而是一张张就诊记录、化验单和手写的学习要点。
![]()
这里的主人叫杨晨燚,19岁,重庆酉阳人,如果不是命运开了个残酷的玩笑,此刻的他,应该正在东南大学的校园里,实现他曾经的梦想。
这幅墙上的“地图”,记录着一个少年对抗病痛的崎岖轨迹,也描绘出他在过去两年半里,独自求医,如何将知识锻造成对抗命运的唯一武器。
![]()
![]()
他脖子上安置的CVC中心静脉导管,是一枚时刻提醒着他身体困境的勋章,这枚勋章背后,是两种罕见病的双重夹击:确诊的急性间歇性肝性卟啉病,以及疑似的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
这幅地图,不是为了迷路,而是为了找到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
![]()
一切的崩塌,始于2023年3月的一场甲流,当时还在读高二的杨晨燚,曾是重庆一所重点高中的优等生,成绩稳定在年级前50,可那场流感之后,一种前所未有的剧痛开始在他腹部肆虐。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痛?他自己形容,“能直接痛哭”,伴随剧痛的,还有呕吐、无法进食和全身性的虚弱,最初,医生们也束手无策,诊断结果在“不明原因腹痛”、“高胆红素血症待查”之间摇摆。
![]()
他拖着病体,从重庆本地医院,到西南医院,再到四川华西医院,最后辗转至北京协和医院,得到的,只是一叠越来越厚的病历,和一个越来越模糊的未来。
当现代医学的常规路径暂时走到尽头,真正的战场从医院转移到了互联网,杨晨燚把自己关进出租屋,开始了一场孤注一掷的“信息战”。
![]()
他的武器,是知网这些普通人几乎不会点开的医学期刊网站,一个没有医学背景的高中生,硬是靠着翻译软件,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啃那些诘屈聱牙的英文医学文献。
这是一场身体与智力的极限拉锯,当腹部的剧痛袭来,他只能蜷缩在床上,而当疼痛稍有缓解,他又立刻扑回电脑前,在浩如烟海的资料里寻找自己的答案。
![]()
终于,在一篇关于“肝性卟啉病”的英文文献里,他找到了一个与自己症状、指标高度吻合的案例,他没有凭感觉下判断,而是像做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把文献里提到的基因突变位点、临床表现,和自己手上一份份检查报告进行详细比对。
一张严密的证据网被他编织出来,他拿着这份自己整理的“诊断报告”,找到了医生,冷静地展示了自己整理的所有对比资料,在他的坚持下,医生终于同意进行一项关键检测——尿卟胆原检测。
![]()
结果,阳性,今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杨晨燚终于拿到了那纸迟来的判决书:急性间歇性肝性卟啉病(AIP)。
这是一种血红素合成障碍性罕见病,有毒的“卟啉”物质在体内积聚,不断侵害神经系统,全国的确诊患者,不超过200人,他用知识,为自己夺回了诊断权,打赢了这场生存之战。
![]()
从病人到“小杨哥哥”
当知识拯救了自己后,它便拥有了超越自我的力量,杨晨燚的身份,悄然发生了变化,在罕见病病友群里,他不再只是一个寻求帮助的患者,而是成了很多人依赖的“小杨哥哥”。
凭借着那股啃文献的钻研劲,他对卟啉病的发病机理、症状和治疗方式,理解得甚至比一些非专业医生还要透彻,他能用清晰的专业术语,为新病友解释这个复杂的疾病。
![]()
他的帮助并非点到为止,广西一位女孩小覃,长期被怪病折磨,正是杨晨燚根据她的症状,提供了关键的思路和指引,最终帮助她确诊了另一种罕见病——胆管消失综合征。
他把自己趟过的坑,走过的弯路,整理成一份详实的“就医诊断说明书”,无偿分享在社交媒体上,让后来者能少走一些冤枉路。
![]()
有人劝他干脆做自媒体,把流量变现,他直接拒绝了。“帮助别人才是我的出发点。”这是他纯粹的坚持。
知识的光芒,最终让他走出了小小的病友圈,今年5月,他受医生邀请,前往海南参加了2025年罕见病国际交流会。
![]()
脖子上还带着CVC导管的杨晨燚,作为特邀案例,出现在新增的卟啉病专委会上,他的经历和自救过程,成为国内顶尖专家们讨论和交流的一部分,知识,让他从一个无助的病人,变成了一个能与专家对话的“特殊样本”,一座连接患者与医学界的桥梁。
在与病魔缠斗的无数个日夜里,他写下过这样的诗句:“寂寞长途,冷月孤灯,病榻难安。然心火,纵风霜摧折,依旧斑斓。”这团斑斓的心火,不仅照亮了他自己,也温暖了无数在黑暗中同行的病友。
![]()
两次高考
对于一个曾经的优等生来说,高考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杨晨燚的两次高考,却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定义。
2024年6月,在离校大半年、几乎没怎么复习的情况下,他靠着止痛药,坚持坐在了考场上,成绩出来,超过了重庆重本线20分。一个足够上个不错大学的分数,他却放弃了,连志愿都没填。
![]()
今年,他再次参加高考,并顺利被一所北方的高校录取,但面对录取通知书,他又一次选择了放弃,因为他担心自己的身体,无法适应北方的寒冷气候,那可能会诱发疾病的恶性循环。
在外人看来,这或许是两次令人惋斥的“失败”,但对他而言,这不过是为了一个更宏大目标所做的审慎筛选。
![]()
他要去的地方,不是随便一所大学,而是一个能承载他全新人生使命的起点。“我想学医。”这个念头,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从他两年半的切肤之痛中生长出来的,他太清楚罕见病患者的困境了:被医院不同科室来回“踢皮球”,遇到的大部分医生都对此束手无策。
“懂罕见病的医生太少了。”这个系统性的痛点,他不想再让后人承受,他要从问题的承受者,变成问题的解决者。
![]()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必须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日常,病情发作时,需要静脉输注高浓度的葡萄糖液,每天超过1500毫升,一次就要持续10到12个小时,最长的一次,他连续输液了一个月。
即便如此,他依然在为第三次高考做准备,他已经去拍好了新的证件照,他的抗争,早已超越了“活着”本身,而是为了一个无比清晰的未来。
![]()
他平静地告诉记者,生病也不全是坏事,因为它让他学到了知识,认识了朋友,这种超越痛苦的平静,是他将知识内化为人生的信仰后,获得的真正力量。
结语
回到重庆那间出租屋,墙上的纸片依旧无声地贴着。
![]()
它们是杨晨燚用两年半的疼痛,为自己绘制的求生航图,现在,这份私人航图,正在变成一部罕见病群体的互助指南,并终将成为他叩开医学殿堂大门的蓝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