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多维协同强学科 医研融合惠民生 2025年10月21日08:43 来源:人民网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核心力量,是守护人民健康的重要屏障。近日,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院长、内分泌科主任杨涛做客人民好医生客户端《院长谈》栏目时说,公立医院需以专病引领构建学科生态、以分层赋能破解发展差异、以医研融合打通服务闭环,全方位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精准、高效的诊疗服务。
专病引领:构建学科发展“新生态”
国家卫生健康委2023年7月发布的《关于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公立医院临床专科建设指明方向。在杨涛看来,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核心,专病中心是学科布局中“聚焦突破、引领发展”的关键抓手,并非替代传统学科体系,而是深化整合、实现“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的重要载体。
专病中心主要通过三大功能助力学科发展:一是聚焦重症诊治,整合急诊、重症等多学科资源,为复杂疾病患者提供一体化诊疗,如医院重症创伤生命支持中心,显著提升了创伤救治效率;二是推动技术转化,作为新技术“试验田”,像代谢性疾病血管疾病中心、精准微创介入中心等,让创新成果快速落地临床,直接惠及患者;三是打造特色品牌,通过差异化发展形成“某类疾病诊治能力最强”的标签,增强医院区域影响力。
杨涛认为,专病中心与学科是“点与面、深与广”的互补关系。以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患者为例,过去需在多科室间反复转诊,如今通过专病中心多学科协作,可共同制定诊疗方案,形成“专病带动学科、学科反哺专病”的良性循环。目前,医院正以七大专病中心为抓手,通过“专病中心—重点学科—学科群”三级联动,推动学科整体提升,向“学科有特色、专科有品牌、医院有影响力”目标迈进。
分层赋能:破解学科建设“差异化需求”
不同学科在发展阶段、资源基础、能力水平上存在差异,对配套支持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杨涛认为,公立医院需构建“分层分类、精准实施”的学科支持体系,才能为学科建设扫清障碍。
杨涛介绍说,在资源配置上,医院按学科实力将其划分为三类并分类施策:对优势重点学科,赋予人财物自主权,通过项目制配套设备、学科建设及研发经费,支持打造区域乃至国家级顶尖学科;对成长型学科,聚焦特色培养,引导从临床研究、特色疾病诊治切入,逐步形成竞争力;对基础支撑学科,强化临床服务能力,通过“一学科一策”动态评估机制,确保获得适配支持。
同时,医院依托智慧医院建设实现“系统赋能,数据驱动”:为重点学科提供临床数据与专业队列数据支撑,助力科研创新;对基础较弱的学科,从临床数据整合、研究思路梳理入手,帮助挖掘临床问题、提升学术能力。“解决学科发展障碍,要像给患者看病一样‘找准病因’。”杨涛说,需精准判断学科面临的人才、资金或学术影响力等问题,再针对性制定方案,推动学科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医研融合:打通服务提升“全闭环”
临床是学科的根本,科研是学科的内涵支撑。如何避免“临床与科研两张皮”,实现二者相互反哺?杨涛认为,核心在于构建“从临床到科研、再到临床”的闭环,让科研真正服务于临床能力提升。
“医生做科研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看病。”杨涛强调说,所有研究都应源于临床问题:基础研究带着临床困惑探索机制、形成科学假设;临床研究(如RCT研究、队列研究)验证假设、提供循证证据;最终将研究成果写入指南、应用于临床,同时推动技术转化,形成“临床问题—基础研究—临床验证—指南应用—技术转化”的完整闭环。
为保障闭环落地,医院搭建三大支撑体系:一是平台支撑,建设临床研究院、研究型病房、专病样本库,为医生提供从样本收集到研究开展的全流程支持;二是资金支撑,对有潜力的临床研究给予前期资助,助力申报国家级项目;三是品牌支撑,通过学术交流、成果发表,宣传学科优势与技术特色,提升学术影响力,同时吸引更多疑难病例,形成“临床病例积累—科研创新—品牌提升—患者集聚”的正向循环。
(人民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