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刻度财经
作为国家队的一员,中粮糖业轻松撬开了国内糖业市场的大门,成功拿下雀巢、玛氏等知名品牌,但却抵不过糖价的频繁波动,相比去年同期,今年上半年利润已经跌没一半。
在民以食为天的背后,与食品牢牢捆绑在一起的调味品市场得到稳定发展,比如,广泛应用于烹饪、饮料、甜品、糖果和各种加工食品中的食糖,而"中国每五勺糖就有一勺由中粮糖业生产加工"。
中粮糖业是国内糖业的绝对龙头。
作为最大的食糖生产和贸易企,中粮糖业已经在国内外建立了完善的食糖产业布局,形成了从制糖、炼糖、贸易到仓储物流的全产业链运营模式,
中粮糖业的产能规模也从2017年的制糖60万吨,炼糖150万吨,食糖经营量低于300万吨,增长到了2023年的制糖100万吨,炼糖超200万吨,食糖经营量456万吨,牢牢掌控着国内食糖的调配,是亿滋(卡夫)、嘉吉、可口可乐、玛氏、雀巢、蒙牛、伊利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合作对象,走入了8000万个家庭。
但即便已经成为全国糖业巨头,其业绩依旧摆脱不了糖价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今年上半年,受美国对等关税以及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的影响,国际糖价冲高回落,业绩也随之下滑。
![]()
图源:中粮糖业2025年半年度报告
2025年半年报显示,中粮糖业营业收入117.67亿元,同比下降21.32%;实现归母净利润4.45亿元,同比下降48.4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4.03亿元,同比下降50.57%。
而在过去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中粮糖业也一直因糖价波动增收不增利。
为了摆脱现状,中粮糖业积极开辟第二增长曲线,并将目光聚焦在了拥有一定市场规模以及稳定性强的药用糖细分领域。
国家队身份赋能,中粮糖业成"糖王"
中粮糖业是国家队的一员,在食糖市场的发展上具有资源和政策优势。
2006年至2015年,中粮糖业开始在海内外市场大规模扩张,先后收购新疆屯河新源糖业有限公司、中粮集团旗下北海华劲糖业有限公司、澳大利亚Tully Sugar Limited股权以及糖进出口业务资产。
在此期间,中粮集团于2013年参与其非公开发行,出资24亿元支持中粮糖业业务发展,同时巩固自身的实际控制人地位。
通过一系列"买买买"的动作,中粮糖业在国内共拥有了13家制糖企业,遍布广 西、云南等优势原料主产区;在海外,则运营着Tully糖业,实现了自产糖业务的快速发展。
![]()
图源:中粮糖业2025年半年度报告
在进口业务上,国内为保护本土制糖产业,通过进口配额制度给进口糖上了一道枷锁,配额内进口税率为15%,配额外进口税率50%。
而有着国家队身份和完整产业链的中粮糖业较其他企业更有竞争力,作为国家食糖进口主渠道,进口配额占比达50%。在国内糖价普遍高于国外的背景下,中粮糖业通过低买高卖获得了一定利润。
为了降低在海外的运输成本,中粮集团还在前两年耗费2.85亿美元于巴西自建码头,将包括大豆、玉米和糖类在内的年货物吞吐能力提高到1400万吨。
2025年,这一码头预计将实现800万吨的年吞吐量,其中糖类货物约250万吨,显著提升了糖出口能力。
近年来,国家各部门又纷纷出台政策,对糖料供给、保障措施、农业科技等方面指明了思路和方向,助力中粮糖业发展。
苦于国内外糖价波动,上半年利润大降近50%
中粮糖业的九成收入来自食糖产业,业绩受糖价影响。
中粮糖业历年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1年行情走低,该公司出现增收不增利。
2023年,白糖价格从年初开始一路飙升,9月份创下7600元/吨的高点,且一直维持在6500元/吨以上的高水平。红利之下,中粮糖业归母净利润增长177%,扣非净利润涨幅飙升233%;2024年糖价滑落,前三季度利润较2023年同期也有所下降。
中粮糖业持续接受着糖这类大宗商品的周期考验,2025年上半年依旧如此。
今年上半年,国际糖价从年初20美分/磅的高位震荡走弱,5月下旬跌破17美分,6月直接触及15.44美分/磅的年内低点。
![]()
图源:中粮糖业2025年半年度报告
国内市场同步承压,郑州白糖期货价格从年初6000元/吨的开盘价回落至5500-5800元/吨区间。对于年经营量超400万吨的中粮糖业而言,糖价每下跌1美分/磅,仅库存估值损失就相当可观。
价格下行与进口节奏放缓形成双重挤压。
中粮糖业作为国内食糖进口主渠道,"自产+炼糖+进口"的模式本是核心优势,但在本轮周期中却遭遇挑战。
受到进口政策调整与国际价跌影响,中粮糖业的贸易糖销量同比略有下降,炼糖业务也因进口原糖节奏放缓面临原料供给压力。
虽然2024/25榨季公司甜菜糖、甘蔗糖产量创历史新高,国内13家制糖企业与澳大利亚Tully糖业的双产地布局也在释放产能,但这部分的产量增长还是没能对冲价格下跌带来的收入缩水。
这导致2025年上半年,其营收同比下滑21.32%,净利润降幅更是达到48.42%。
![]()
图源:中粮糖业2025年半年度报告
好在中粮糖业在成本端的精细化管理有所成效,蔗糖能耗与成本指标相比同期有一定改善,辽宁糖业蜜洗工艺改造后脱色率提升15%,唐山糖业滤泥脱硫改造实现年固废减量500吨。
另一方面,高附加值产品布局也取得突破,注射级药用糖实现样品销售,小包装糖销量同比增长41%,126家高端客户认证(含59家药企)构建了一定的抗周期壁垒。
国内市场方面,食糖消费以工业需求为主,下游食品加工企业对价格敏感,进一步放大了糖价波动的传导效应。
中粮糖业似乎已经到了不得不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时候。
靠药用糖出奇制胜
相较于食糖产业陷入的周期波动困境,医药领域的药用糖市场却呈现完全不同的格局。
作为药品甜味剂、赋形剂的口服级药用糖已形成稳定需求,更核心的注射级蔗糖作为疫苗、抗体类药物的关键辅料,长期被欧美企业垄断,国内完全依赖进口,疫情期间一度出现供应短缺。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注射级蔗糖进口价格超过120万元/吨,远超普通食糖价格;从盈利水平看,药用糖毛利率超60%,远超传统食糖业务10%左右的水平,这使得中粮糖业将其视作突破盈利瓶颈的关键抓手。
2020年,中粮糖业率先投产口服级药用蔗糖生产线,迈出了药用糖布局的第一步,为后续高端化突破奠定了基础。
注射级蔗糖需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对重金属、微生物等杂质的控制要求达到"ppm级",纯度需达99.999%,而传统食糖生产标准与之相差数个数量级。
这意味着,注射级蔗糖的研发突破堪称从"糖厂"到"药厂"的跨界革命,技术难度远超常规制糖工艺。
![]()
图源:中粮糖业2025年半年度报告
为此,中粮集团核心研发平台中粮研究院与中粮糖业联合组建技术攻关团队,共同研发药用糖。团队成员囊括了10余名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博士和硕士
2021年3月,国家药典委员会专家组在中粮崇左糖业发现的离子交换树脂柱,成为技术突破的重要契机,让国产注射级蔗糖广泛应用成为可能。
2022年初,中粮糖业终于在实验室制备出合格小试样品,核心指标达到国际标准要求。随后通过第二轮"百日奋战",完成了20公斤中试放大样品制备,打通了国产注射级蔗糖的工艺技术路线。
2022年底,中粮崇左糖业与中粮研究院联合提交两项发明专利申请,均于2023年获得授权,拿下国内首个注射级蔗糖发明专利。2024年5月,国内首条注射级蔗糖示范生产线在崇左破土动工,当年12月即实现一次性投料试产成功,达到设计产能和质量要求。
这标志着国产注射级蔗糖正式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截至2025年上半年,注射级药用蔗糖中试生产线已完成产能与质量测试,实现样品销售,向25家药企寄送样品的动作,预示着商业化落地进入倒计时。
药用糖布局与现有业务的协同效应,构成了第二增长曲线。
中粮糖业在广西、云南的13家国内制糖企业与澳大利亚Tully糖业形成的"双产地"布局,通过"五位一体"现代农业管理体系保障了优质原料供应,为药用糖生产提供了源头保障,目前,甘蔗糖产业已获得的126家高端客户认证(含59家药企)。
这个国家队的制糖老兵似乎正期待着,几年之后能在药用糖的助力下,不再受糖价波动所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