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他的诗篇《论孩子》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们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们而来。”
父母与子女,终究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
到了我这个年纪,越来越觉得,父母能留给子女最宝贵的遗产,不是金山银山,而是这三样:立身的根骨,抗事的硬气,暖心的家风。
![]()
01
立身的根骨,是底色
老家有一位朋友,身家过亿。有一次他聊起过他的过去。
他的父亲早逝,母亲带着一家人艰难求生。最穷的时候几乎揭不开锅。
村里亲戚看他们孤儿寡母可怜,送来一笔钱,被他母亲婉言谢绝了。
她对年幼的朋友说:“我们不吃嗟来之食。做人要有骨气。”
为了养家,她什么脏活累活都干。但她始终告诫孩子们,再难,也不能丢了做人的根本:诚实,守信,善良。
有一次,朋友不小心弄丢了一颗从五金店借来的铁钉,母亲硬是让他回去,在黑暗中把那颗钉子找回来还给店家。
母亲的言传身教,早早地将“人品”二字刻进了朋友的生命里。
这也成了他日后纵横商海,却始终能赢得尊重的根本。
人赤条条地来,最终也是空荡荡地走。
钱财终会散尽,唯有人品,才是一个人立于世间最硬的通行证。
作家马德说过一句话,我很认同:
“你可以不高尚,但不能无耻;你可以不伟大,但不能卑鄙。”
一个有远见的父母,必定会把人品的教育放在首位。
他们懂得留给孩子再多的钱,如果他人品不行,早晚会败光家业,甚至身陷囹圄。
教会他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那份刻在骨子里的正直与善良,才是他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
![]()
02
抗事的硬气,是铠甲
读梁启超的家书,总会被他教育子女的方式深深触动。
他的九个子女,个个成才,出了三位院士。但这并非他强求的结果。
他在给孩子的信中,谈得最多的,是如何面对失败与困境。
他告诉远在美国求学的长子梁思成:“人生在世,常要挨饿,常要受气,常要失意……你必须做一个能“输”得起的英雄。”
他还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子女说,以后你们会遇到很多“不如意事”,要学会在失望和痛苦中,把腰板挺直,牙关咬紧。
他不求子女闻达于世,但求他们能拥有一身“抗事的硬气”。
年轻的时候,总以为父母的羽翼是最好的庇护所。
但后来我发现,人生这场仗,终究要自己一拳一脚地去打。
父母无法为你遮挡一辈子的风雨,但他们可以教会你如何自己撑伞。
就像《人民日报》里的一段话说得好:
“一个孩子拥有了抗挫折能力,就等于穿上了一件“心理盔甲”,能够更好地应对人生路上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舍得让孩子吃苦,看清世界的真实面貌,经历风雨的洗礼。
他们让孩子在一次次摔倒又爬起的过程中,磨砺出坚韧的意志,锻炼出强大的内心。
任凭世事如何颠簸,他们都能凭着这股气,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
03
暖心的家风,是归宿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描写的家庭生活,每每读起,都心生暖意。
一家三口,挤在小小的房子里,日子清贫,却充满了欢声笑语。
钱钟书会趁杨绛睡着,在她脸上画个大花脸;女儿圆圆会煞有介事地组织“探险”,带着爸爸妈妈在家里“寻宝”。
他们把最艰难的日子过成了诗。
杨绛说:“家,是我们仨的。我们仨,是世上最平凡、最普通的一家。只求相聚,不求富贵。”
这份温暖,成了他们抵御外界所有风雨的底气。
可能是因为上了年纪,我越来越觉得,一个家,比金碧辉煌更重要的是热气腾腾。
外面的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但终究家才是我们最后的港湾。
再多的财富,也买不来一个充满爱的家。
一个总是争吵不休、冷冰冰的家庭,即便住着豪宅,孩子走出去也是荒芜的。
而一个充满理解、支持与爱的家庭,即便蜗居陋室,孩子走出去也是富足的。
因为他心里有底,知道无论自己走多远、爬多高,身后永远有一盏灯为他而亮,有一扇门为他而开。
那份在外面受了委屈可以回家疗伤的慰藉,那份被全世界抛弃也有人爱他的笃定,才是父母能给予的,最恒久的温暖。
这份暖心的家风,是孩子一生幸福感的源泉。
![]()
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为人父母一场,留给孩子万贯家财,不如留给他正直的品行;
为他铺好康庄大道,不如教他拥有乘风破浪的勇气;
给他一座华丽空旷的豪宅,不如给他一个充满爱的港湾。
根骨立身,硬气傍身,家风暖身。
有了这三样,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他们都能活得丰盛,走得安稳,内心有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