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城北突出部的作战中,俄军与乌军反复争夺突出部其实有自己的不利所在。
关键就是俄军在这一区域没有控制较大体量的定居点,导致浅纵深区域无法囤积过多兵力、装备和资源。
![]()
如上图中公路以北区域俄军控制区,纵、横各20余公里,总计有20多个村子,但没有一个千人镇,所有村庄的战前人口加起来只有约5000人,可想其体量大小;而且公路以南的相当纵深内,其实也是小村庄居多。
这就使得俄军即便集中兵力多,也很难顺利投送到一线,而乌军背靠几座大城,出兵、出装备反倒便捷很多。
因此具体到一线交战时,俄军面临的压力很大,而这次所谓的“猪突”攻击就发生在这种背景之下。
为何说是所谓的“猪突”攻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猪突呢?
![]()
因为说到底,俄军的这一队装甲车辆其实并不是用于突击乌军阵地之用的。
从战区内乌军各支部队拍到的画面显示,俄军装甲车队始终都是在俄方控制区内行动,包括进退均是如此。
![]()
俄军车队实际上是从更后方的奥切列季涅镇(距前线约30公里)开出的,乌军的无人机和普通炮火打不到这里,镇内的建筑物和工事也可以提前储备较多装甲车辆。
然后俄军车队从奥镇开出,沿道路向西北方向运动,在开进至马利尼夫卡附近时被乌军侦察无人机发现,随后对俄军车队发起炮击和无人机打击。
而俄军车队虽然开向的是乌军目前控制的沙霍夫,但并未对该地展开突击,实际执行的是向前线轮换兵员、补充物资,以及撤回伤员等任务。
![]()
也就是说,俄军这次的装甲编队本身并不是“猪突”用的,可因为靠近战线就会遭到炮击和无人机攻击,所以给人感觉好像这对车辆是来冲乌军阵地了。
但实际上这队车辆一直都在俄军控制区内活动,它连两军交战的灰色地带都没有触及。
如果真是装甲突击的话,俄军并不在乎载具的折损,甚至哪怕都损失掉了,也要将步兵强行送上敌军阵地。
这次的俄军车队完成输送任务后就返回,显然不是“猪突”式进攻,乌军也只是在无人机和炮火的打击范围内对俄军车队进行攻击。
所以真正的问题是:俄军为何要在当前的时间节点下出动加强连级装甲车队往返于前线,而不是将其用于直接突击。
答案就在于本节前半部分所讲——俄军在这一地区没有控制比较大的定居点,所以沿途很难设置理想的“整补基地”,致使延伸到一线的步兵作战压力甚大。
![]()
如果按照渗透作战的方式补给,俄军步兵得自己背负弹药物资,徒步20公里才可以到达前线,可步兵才能背多少东西?这一过程又有多困难?
![]()
当然,出动摩托车以及无人机空投的话,也可以解决部分补给,可还是运量太小了,而且这一过程其实也会遭到乌军的袭击。
由于乌军方面背靠若干大城作战,所以轮换补给条件要更好,甚至出动装甲车辆抵达前线的“暴露”距离都要更近些,使得一线的俄军还要面临相当严峻的反装甲作战任务。
所以俄军既需要给一线补充兵力、补充武器弹药,又需要将伤员也撤出,最好就是冒险出动较多的车辆突然来一波。
这种加强连级的车队在己方控制区比较难走了,要让它还要继续冲乌军阵地,想想也知道根本不够用的。
俄军当然也知道如此出车的话会有损失,但这也是必要代价。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俄军第40海军步兵旅现在也在这个战区,该部之前在南顿作战的时候有比较丰富的连级车队突进经验。
![]()
所以这次出动的单位大概率就是该部组编出动的,相对来说他们应对炮击、无人机的经验更为丰富些,而且可以尽量减轻些损失。
从这次俄军装甲车辆的行动来看,它是在抵达目标后又成功返回的,也就是说投送目的达到;而车辆在返回时被打了几辆,但也没有乌军报的那么多,其实总的来说也还可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